《顾炎武·悼亡(其四)》爱情诗词赏析

《顾炎武·悼亡(其四)》爱情诗词原文与赏析

贞姑马鬛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

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古诗以“悼亡”为题,是特指悼念亡妻。顾炎武《悼亡》则不仅表现了对亡妻的真挚之情,更寓有对故国的忠贞之意。夫妻爱与民族情相交织,哀痛之思中勃郁着悲壮之气。原因在于作者顾炎武乃属于明遗民诗人。他身处江山易主的时代,胸怀抗清复明的志向;因此即使“悼亡”,亦不失其“拨乱反正之心”(金天羽《与郑苏戡先生论诗书》)。时代与节操使顾炎武《悼亡》诗达到历代悼亡之作所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悼亡》作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当时作者为抗清复明作准备,已远离家乡江苏昆山二十个年头。这年十一月北行至山西汾州太守周于漆署中,作者得到元配夫人王氏卒于昆山的讣报,真是亡国之痛未销,又添丧妻之哀,悲慨万端,不能自已,乃有此《悼亡》五首。这里选析其中第四首。

夫人王氏是江苏太仓人,于明崇祯四年(1631)二月与顾炎武结为夫妻,二人感情深笃。作者在前三首中抒发了对王氏的悲悼、歉疚之情后,此诗又由妻亡想到其入葬,但已不再沉溺于夫妻私情,而是重在借以体现自己“风霜之气,松柏之质”(《明诗别裁集》)卷十一),显示诗人作为明遗民的“乾坤清气”,称得上是“宇宙不可磨灭文字”(均见郭曾炘《杂题国朝诸名家诗集后》)。

“贞姑马鬛在江村”,是指作者嗣母王贞女已葬在江村。据《明史·列女传》等史籍记载:王贞女,昆山人,许配给顾同吉,但未嫁而同吉先卒。王贞女却作为“新妇”过门侍奉公婆,至勤至孝,甚至断指疗姑,后被表为“贞孝女”。“姑”即婆婆,是针对亡妻而言。“马鬣”即“马鬣封”,语见《礼记·檀弓》,原指封葬孔子,此指嗣母封葬。江村,在昆山千墩浦右,为嗣母封葬之处。这是指亡妻与嗣母葬在一处,有叫亡妻放心,在那里不会孤单之意。“送汝黄泉六岁孙”,意谓明年为亡妻送葬的是作者与亡妻的嗣孙顾世枢(作者过继儿子顾洪慎之子),届时将六岁。言辞之间充满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并有自己不能亲自送葬的歉疚之意。“黄泉”指死人埋葬的洞穴,亦指阴间。最为感人的是后两句:“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公姥”即公婆,此偏指婆。“遗民”指亡国而忠心不变的人。“一人”,作者自指,相对亡妻而言。顺治二年(1645)七月十四日嗣母贞孝女闻清兵攻下昆山城而绝食,至三十日乃卒。临终嘱咐顾炎武勿更出仕。作者三十余年始终牢记嗣母遗言,誓死不与清廷合作。据《清国史·儒林传·顾炎武传》载:“康熙间,初举博学鸿词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并辞未赴。”顾炎武颇以此自豪,因此欲借机表白自己忠于故国的志向,来告慰地下亡母:我还是大明的遗民! 从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悼亡而重在抒发民族气节,顾炎武这种“身负沉痛,不忘恢复”(《雪桥诗话续集》卷一)的胸襟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这首诗采用直接与亡妻说话的方式,仿佛妻子并未逝世,娓娓而谈,又是劝慰,又是嘱托,如同妻子出远门甚是亲切动人。后两句的构思非同凡响,但又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果嗣母地下有知,他确实想以自己惓惓君国的作为来告慰之。因此诗人的构思决非刻意而为所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