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民《鱼服》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秦惠民

投笔新从定远侯, 登坛誓饮月氏头。

莲花剑淬胡霜重, 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 惊心鱼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 缟素秦庭矢报仇。

夏完淳

这首律诗,是夏完淳于清顺治三年(1646),跟随其师陈子龙、岳父钱栴重组义军,抗清复明誓师时的明志之作,时年一十五岁。

“鱼服”,乃用鲨鱼皮所制的箭囊,是戎装的一种标志。作者以之为题,意在阐明此诗投笔从戎,抗清复明的主旨。《诗经·小雅·采薇》篇第五章云:“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意思是说,军容壮盛,军械精良,士气高昂,足以抗御外族俨狁的大举侵犯。作者在此显然是化用其意,表明抵御外侮,抗清复明的意志和决心。

第一联“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写“登坛誓饮”的悲壮场面。“投笔”二字,既点明作者的书生身分,又表现了从戎御侮的决心。“定远侯”,乃汉代班超立功异域后的封爵,此乃指代其师陈子龙。“新从”二字既交代了上次随父进行的抗清运动的失败,又昭示了此次重组义师再接再厉的斗争意志。而“登坛誓饮”就是这种意志与决心的具体表现。“月氏”(读作肉支)乃清统治集团的代称。“誓饮月氏头”,是立誓要以清统治者的头颅作为酒器,决心御侮抗敌,不胜不休的金石之言。此句化用了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意。这两句意是说,:效法班超投笔从戎,参加陈子龙的抗清义军,誓师之日,同仇敌忾,立誓饮尽敌人鲜血,以报国恨家仇。

第二联“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是写义军武器之精良。“莲花剑”,即饰有“莲花”花纹的宝剑。“淬”,为淬火,是一种锻造工艺。经过淬火的宝剑,锋利无比,是杀敌的精良武器。“胡霜重”是指淬火后宝剑所呈现的耀眼光芒。“柳叶衣轻”是义军所穿的轻便铠甲。“汉月秋”是说铠甲闪耀着秋月般的光彩。“汉月”一词,有自诩自豪之意,志复汉土之心。这两句诗是说,义军将士手持锋利的武器,身著轻便的铠甲,去战胜敌人。

第三联“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是用晋代祖逖的故事,勉励同仁,共立誓恢复中原之志。《晋书·祖逖传》称,在晋室大乱之际,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后为有志者及时奋发之典。《祖逖传》又云:祖逖率部曲百馀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书》卷62)这一联的上句就是用祖逖故事,勉励同仁,要闻鸡起舞,及时奋发,早日渡江,以实现抗清复明的大业。下句就自身而言。“惊心鱼服”,是惊叹自己实现投笔从戎的宿愿,穿起戎装,成为一名抗清将士。但自己年轻力薄,虽同为义军将士,未立战功,这就是“愧同舟”一语的内涵。这两句诗是说,参加义军的将士,闻鸡起舞,励志奋发有为,而自年己轻力薄,惭愧未立抗清之功。

第四联“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承“愧同舟”诗意,表示自己要效法楚臣申包胥,泣秦庭,借助外力抗清复明。“茫茫恨”,即恨茫茫,无边无际的国亡家破的深仇大恨。作者已意识到此次重组义军未必能战胜强寇,需要借助外力来实现恢复明室江山的大业。若有此机缘,作者表示愿效楚臣申包胥,泣血秦庭,以拯救祖国,报仇雪耻。申包胥为楚国大夫,伍子胥以父兄被楚王所害,借吴兵攻楚,入郢都。申求救于秦国,哭泣秦庭七日七夜,秦终于出兵救楚,大败吴军。事载《战国策》、《史记》等书。夏完淳在诗的末联,即表示要以申包胥救楚的行动勉励自己,为匡复明室江山尽力尽责。这首诗辞语慷慨,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作者抗清复明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