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嫣梨《长亭怨》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黄嫣梨

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

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苦寒如许,难和尔、凄凉句。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头驼乳。 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

屈大均

此词是翁山三十七岁时所作。当时是康熙五年(1666年),正是他从事于奔走各地密谋反清的时期。李天生名因笃,陕西人,也是奔走塞外,联络志士以图复国的人物。雁门关在山西代县西北,形势雄伟,昔为勾注故道,是古来军事重镇,与宁武、偏头合称“山西三关”。

词的开头即点明了地点,“烧烛”两字把题目的“夜”字衬托出来。“积雪”两句是对极寒冷天气的描述。“城”字关系着题目中的“关”字,“迷路”二字写出当时的荒寒,一个冥冥凄冷、视野模糊的境界在眼前出现了。“添煤”“拥貂”加重了“积雪”“冻云”的寒意。“夜深语”的对象自然是李天生,作者赖此与下文“尔”字点题。翁山此年曾几次和友人宿于雁门,多有唱和,但此次并无酬和李天生的诗作,故词“难和”云云,这一方面已说明了原因是“苦寒”,但另一方面自然是心境上的原因,“凄凉”二字可窥见端倪。翁山游雁门,并非逸兴所使,而是一种结交和联络反清志士的活动。离乡万里,无论如何也难免有点乡关之思。家人如何,其他的举义情况如何,一一在念。欲醉无酒,凄酸惨怛,真是难以为怀。

下片抒情转换方向,以“无处问长城旧主”领起,亢声裂笛,“但”字陡接。“长城”“武灵”皆与刻下宿处有关。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巩固边防,成为北方英主,今则但见荒坟。作者慨叹当时无此类英雄,满人南下自是必然之事。又是悲凉,又是愤慨!“沙飞”三句惊心动魄,遣词命意,较《吊古战场文》“平沙无垠,复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数句未遑多让。翁山十八岁时,已开始参预反清的活动,与陈邦彦、陈子社、张家玉等人在广州起义;此后,又参与吴三桂的反清活动,爱国情怀十分深厚,对清人的南下,自然是感到愤激的。

再下的“那能使口北关南”数句,笔触更见苍凉。口指飞狐口,关指雁门关。《晋地道记》以为是“北方之险,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并州即山西太原市,武灵王已不复见,虽有险阻,亦是徒然。“那能使”三字无限哀怨,感情层层逼进,一落再落。“重”字吃紧。“秦弓”,用《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义,此处泛指良弓。“且”字有无可奈何之意。何以不吊沙场?免重创也;何以收拾秦弓归去?非时地也。作者对景嗟叹,对于明末政治,颇有微词。况清已入关,当谋义举,前此不守,今复留此何为!结拍伤心凄怆,使人欷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