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霍然
不见沈生久, 江湖知隐沦。
萧萧悲壮士, 今在易京门。
魑魅羞争焰, 文章总断魂。
中阴当待我, 南北几新坟。
章炳麟
这是一首悼念亡友的五言律诗。沈禹希即清末维新派沈荩,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沈荩戊戍变法时与谭嗣同、唐才常交往,变法失败后留学日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沈荩返回上海,参加自立会,任自立军右军统领,在湖北新堤活动。事败后逃亡上海,潜往北京,进行反清活动。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探知丧权辱国的《中俄密约》签订,随即在日本报刊上予以揭露,给清廷以沉重打击。不久因叛徒出卖被捕,慈禧亲自下令把他“捶毙”。六月十二日(8月4日),章炳麟在上海狱中得知沈荩牺牲的噩耗,挥笔写下了这首悲愤的悼诗。
首联两句饱含血泪,凝结着革命战友魂牵梦萦的相思。“不见”二字总冠全篇,既表达了长期没有见到沈荩的内心渴念,又抒写了从此永远不能再见到沈荩的悲痛情怀。一个“久”字,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有几多酸楚,几多悲痛!沈荩长期从事秘密活动,行踪莫测,“当荩之潜行于北也,同党之人,多不知之。”〔黄中黄(章士钊)《沈荩》〕但太炎凭着革命同志间的默契,知道沈荩遇难前乃是在江湖上从事秘密活动。“隐沦”原意为隐居,此处引申为隐姓埋名,不公开露面。“知隐沦”三字,辞凝意远,见出二人交谊之深。诗人在痛苦中追忆与战友相处相别的往事,愈发抑制不住对清廷杀害爱国者的满腔义愤。
颔联两句以古喻今,表明诗人强烈的爱憎。“萧萧”出《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太子丹等饯别于易水之上,轲即席作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京”出《后汉书·公孙瓒传》,汉末公孙瓒据幽州,坐镇易县,盛修营垒楼观,称为易京,后为袁绍所破。清末爱国志士称清王朝为鞑虏,并以恢复中华为己任。太炎以舍生刺秦的荆轲比况反清革命战友沈荩,缅怀他视死如归、气贯长虹的英雄壮举;而以易京指代北京,则含有不承认清王朝为中华正统之意。
颈联两句将这一寓意加以引伸,赞战友、斥顽敌之心更为昭然。“魑魅”是传说中山林里的鬼怪。裴启《语林》载,晋代嵇康在灯下弹琴,面前忽然出现一个身长丈余,穿黑衣、系革带的人。嵇康凝视半晌,遂即把灯吹灭说:“耻与魑魅争光!”断魂,即销魂神往,形容情深或哀伤。沈荩耻与清统治者共存、与清王朝势不两立的浩然正气,实可与斥退鬼怪的嵇康相媲美;诗人捧读烈士遗书,长歌当哭,怎能不黯然销魂!尾联两句即是这椎心泣血之情的峰巅。太炎交友极笃,此次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而身陷囹圄,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如今战友沈禹希罹难,诗人五内俱焚,决意义不独生。最后这两句诗即是从太炎心底进发出来的钢铁誓言。“中阴”为佛家语,即鬼的意思。佛教认为,人死后尚未转生时,形躯虽离,五阴(色、受、想、行、识)尚具,故称中阴,形如小儿。此指沈荩的灵魂。诗人深情地呼唤着冥冥中的沈荩:战友呵,请等一等!我也作好了为革命而牺牲的准备!你看赤县神州革命志士前仆后继,大江南北不知又出现了几多新坟?诗人以此收束全诗,既表现了革命者不怕杀头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揭露了清廷镇压革命者的暴行,有力地照应题旨。沈禹希九泉有知,当感无限欣慰。
章炳麟是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胸怀浩瀚,学识渊博。全诗意境深邃,用典精到,层层深化,渐至高潮。但又完全是从诗人胸中自然流露的语言,情真意挚,全无雕凿痕迹,读后催人奋进,令人击节称赏,拍案叫绝。无怪乎鲁迅早年读过,直到晚年还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