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雄《题八咏楼》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周少雄

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 气压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

这首七绝是篇登临题咏。诗人扣住八咏楼雄峻古老的特点,咏史绘景,抒吐怀抱,笔下壮丽的山河风光中,隐寓着深沉的历史忧患意识和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全诗笔力凝重,感情悲凉,意境深邃而气势磅礴,有一股真气大力徐徐推出;细细体会,竟余劲绵绵,震撼人心。

诗所题八咏楼,在婺州(今浙江金华),唐宋时是浙中一大名胜,文人墨客漫游古越时多爱登临吟诗,留题墨宝,李白、崔颢、严维等名士都有佳篇传世。李清照失家逃难,于南宋绍兴年间曾流寓婺城,诗即登临时写。八咏楼已颇有历史,它原名叫元畅楼,南朝齐诗人沈约出守东阳(今金华),有登楼名诗《元畅楼八咏》(组诗八首),后人因而改称八咏楼。自沈约登楼以来,时间过去了约六个世纪,六百年间,八咏楼风流名世,久受文人推崇,尤其它那“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唐人诗句)的清美幽静意境,一时倾倒过多少才子,成了人们寻赏的胜地。故李诗启唇即吟:“千古风流八咏楼”,以醒目地位推出它的历史和影响。诗笔超然而起,悠然而远,气韵飞动,飘入佳境。低迴叹唱中,女诗人登临凭轩的喜悦和遐想翩翩的神态,活生生摄现人们眼前。第二句却笔腕一折,翻喜为愁:“江山留与后人愁。”风云突变,悲响浮上,李氏心境兀然逆转。笔力强健,如非出白一弱女子之手。缘何生愁?寻绎诗情,实与楼前江山有关。沈约向以多愁著称文坛,“沈腰月瘦”就是旧时的常用典故;其《八咏诗》更是愁苦之声,吐诉了楼外山水融动他失意外放他州心事时的伤感。后世文人每登兹楼,览目山水,凭吊前贤,吟诵沈诗,莫不有动于衷,怅愁不已,正如唐代崔颢《八咏楼》诗所说“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楼外的婺州山水景色,自古易勾人生愁,这是八咏楼人文景观深层的一种文化心态积淀。不过,李清照这一“后人愁”,远比一般文人空泛的怀古之愁、失意之愁要深刻得多,直与眼前的大好河山有着密切关联。它是一种时代之愁,家国之愁。靖康乱起,中原沦陷,李清照失去了故乡、丈夫、美好的和平生活,流落江南,“漂零遂与流人伍”。国破家亡的巨大灾难,激起她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国之心,“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诗句就是她对时政的尖锐抨击。诗人与沈约都生活于只剩半壁河山的不幸时代,但南朝都城建康,版图尚阔,国势也较安定;而李氏当时,不仅国土日蹙,连国都也南迁临安,而且“(金人)连年以深秋弓劲马肥入寇,薄暑乃归,远至湖湘二浙,兵戎扰扰,所在未尝有乐土也”(《鸡肋编》)。有着如此有异有同的时代背景、身世遭遇,李清照登上这沈约愁意久浸的古楼,细览远处的浙中大好河山,她能不愁袭心头,黯然伤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新亭客语,正是李氏“后人愁”的最好注脚。诗人之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流露出家国之痛,涵义广远,感慨万千。但诗歌说得很含蓄,点醒一个“愁”字便勒住笔势。三四句旋而转写楼前景观,撇情入景;意脉一折而再折,乍从历史拉入现实,又移视线于风光,腕底急剧翻滚中透露了内心的不平静。“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八咏楼景色十分壮观:斯楼基立城南高阜,高耸入云,下临江水浩大的滔滔婺江;视野开阔,俯瞰万里,登楼游目,浙中山光水色尽收眼帘,素有“浙中第一楼”之称。诗人站在入云的楼顶,望着滚滚奔泻的婺江,心潮澎湃,遐思纷起。恍惚中,她似乎俯见了一水萦贯的千里南国、沿江两岸的广大城市……。三四两句,一从视域入笔,一从楼势入笔,合力托出锦绣山河的壮美景色;眼界阔大,气势雄浑,意境深邃,有鸟瞰万里、气吞东南之势,生动有力地描绘出八咏楼的建筑特征和造型美感。李诗不愧为八咏楼题咏的压卷之作。

这里,还要提出一个为人们所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诗人在第二句点醒一个咏叹现实的“愁”字心曲后,却笔锋一折,转而以极写八咏楼的雄峻伟拔收结全篇?为什么诗歌情绪变化多端:忽而喜悦、忽而悲愁,忽而又化作豪迈情状并戛然刹笔?再三诵读,可以感受到:李诗深层实际上蕴含着强烈的谴责和难言的悲愤。李诗写八咏楼的雄峻,实际上是写万里江山的险要。从中原到江南,有多少的雄关险塞?然而无论河山如何雄胜,奉行投降政策的无能的南宋小朝廷却守不住它们,留给人们的只是无穷的“江山之愁”。貌作豪放、内实悲愤,诗歌寄寓的是一种极目大好河山、无限感慨、唏嘘再三、欲言又止的深沉悲愤心情。这种情感与李清照南渡初期诗歌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打马图赋》)所咏的直露壮情截然不同。学界研究有认为李清照晚年久居金华之说,以之解说本篇,前疑可释。其诗当绍兴十一年(1141)左右作。“绍兴和议”成后,主战派噤声,北伐无望,诗人有满腔悲愤,迫于形势压力又不得明吐直言,所以只好借登览胜景散发郁闷,借指点形胜闪烁言愁,含蓄地抒吐深衷情愫。这时,诗人已约六十岁。花甲老妪,犹眷眷不忘故土,爱国情怀何其深挚!直令当时多少须眉不胜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