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珮玉《木兰花慢》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黄珮玉

送张魏公

拥貔貅万骑,聚千里、铁衣寒。正玉帐连云,油幢映日,飞箭天山。锦城起方面重,对筹壶、尽日雅歌闲。休遣沙场虏骑,尚余匹马空还。 那看。更值春残。斟绿醑、对朱颜。正宿雨催红,和风换翠,梅小香悭。牙旗渐西去也,望梁州、故垒暮云间。休使佳人敛黛,断肠低唱阳关。

张孝祥

此首见于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卷一,词牌作《木兰花》。然词为双调一百零一字,平韵,应为《木兰花慢》,因据改。《全宋词》据乾道本作《木兰花》,惟陈廷焯《放歌集》及唐圭璋《全宋词简编》俱改作《木兰花慢》。又,乾道本无词题,此题据汲古阁本《宋六十名家词》补上,陈廷焯《放歌集》亦有此词题。以词的内容来看,与词题相合,应属原有而非后人所加。

本词作于隆兴二年(1164)三月孝宗诏魏国公张浚视师江淮时。张浚(1097-1164),字德远,南宋的元老及名将,有安邦定国之功,终身不主和议。为高宗和秦桧所排,去国二十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亮大举南侵,金兵百万临江欲渡,高宗迫于形势危急,又再起用张浚,时张浚已六十五岁。孝宗即位,召除少傅、江淮宣抚使、封魏国公。隆兴元年进枢密使,开都督府,继拜右仆射。张浚赏识张孝祥。据无名氏《朝野遗记》载,孝祥曾至建康谒张浚,于席上赋《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忠愤慷慨,激昂壮烈,张浚为之罢席。张浚既拜右仆射,荐孝祥,奏言孝祥“可付事任”。(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八)旋除孝祥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举事,领建康留守。时南京既取得采石之捷,亦惨遭符离之败,朝廷上围绕着和战问题,主和派与主战派争论激烈,是坚持北伐中原、驱除外侮,还是与金议和,偏安江南,是关乎南宋的命运与前途的国策大事。时值赴金商谈和议事的使金通问国信所审议官胡昉,因不从金方的割地要求,竟遭金人拘执。孝宗以为和议不成,转而准备与金作战。遂于三月丙戌朔,诏张浚视师江淮。此词乃孝祥为张浚出发视师江淮送行而作。词中赞颂了张浚军功之盛、军威之猛、军容之壮,又表达了对张浚驱除外侮的期望,以及对时局艰危的感慨及惜别之情。

词的上片是颂扬宋军之军容壮盛及张浚军功之彪炳。开头“拥貔貅万骑”三句,写宋军之气势。以貔貅喻宋军之勇猛,以连聚千里写宋军之众盛,以铁甲闪寒光写宋军之威武,笔势雄迈,先声夺人。貔貅,古籍中之猛犬。《晋书·熊远传》:“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此用其意。“正玉帐连云”三句,写张浚之威仪,颂张浚之军功。以居连云之玉帐,乘映日之车驾,衬托出张浚之风范雄伟,用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比喻张浚为神勇将军。薛仁贵,名礼。唐代名将。英勇善战,曾率军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以三矢杀三人,敌慑服而降。军中歌日:“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用“飞箭天山”的典故喻写张浚,除了薛、张两人同是军功显赫的名将这个原因外,还因为两人同是扬威于中国西部,薛仁贵定天山,而张浚经略关陕。三十五年前,张浚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经略关陕三年,抗衡敌军,以形势牵制金人,使江淮得以安定。《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八载赵鼎言:“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自张浚经略关陕后,诸军皆惕然听命。因此,经略关陕是张浚一生功业中重要的一项。故下片有云“梁州故垒”,盖亦指此。梁州即川陕之地。“锦城”两句,写张浚儒雅一面。张浚居一方将帅之任,受任方面之尊,闲赋雅歌,已可稳操胜券,此处赞颂张浚是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将才。“休遣沙场虏骑,尚余匹马空还”两句,词气慷慨,激昂壮烈,英雄心事,豪杰本色,是孝祥对张浚的祝颂和期望,也是南宋一代爱国者的呼声。陈廷焯《放歌集》评此词:“前写军容之壮,此以恢复之事期之。”词中欢呼张浚出征,盛赞宋军雄壮,并期以必胜,充分表现了南宋隆兴之际,主战派的昂扬斗志,及收复失土的宏愿雄心,实为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下片写暮春时节送别张浚出征。词气凄婉深沉。张浚是次视师江淮,已是南宋主战派在政治舞台上的余辉。时距符离之败十个月,战争的惨败削弱了收复中原必胜的把握,亦动摇了主战派政治上的地位。而主和派更高唱和议,极言抗金之不可。所以,在如此艰危的形势下,送张浚视师江淮,而张浚已是一个年已垂暮的老人,且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奋斗终生的爱国者,他们要面对国运衰颓与河山残破的现实,既要担负历史兴亡之责,还要抗衡朝廷上苟安妥协之庸风,与主和派作斗争,此时此刻,宁不感慨!所以,离情是悲苦的,而且还隐含着激愤。首六句写残春之景,其中含有比喻时局之好景不再之意,又以残春之景衬写惜别之情。由“那看”两字领起,“那看”,即那堪、何堪之意,以言离愁已苦,更何堪值此伤春时节!“宿雨催红,和风换翠,梅小香悭”三句,以清丽的景象写暮春的景色,使词气在雄迈中蕴含着妩媚。春色已暮,则春尽将去,借春光之将去而写人之将别,以引入送别主题。“牙旗渐西去也,望梁州故垒暮云间”两句,写张浚出征,牙旗远去,长驱万里,遥望天际暮云,犹恍见梁州故垒。为国驰驱,壮怀惜别,故词末休唱《阳关》,盖此非儿女之情。《阳关》,《阳关三叠》,即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又名《渭城曲》。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

此词风格豪放,词境雄迈,忠义奋发,感慨深沉。以砥砺志节写送别之词,词格高亢,有刚健之气,无柔弱之情。作者以寥寥数笔,勾勒出老将军之威武神采及不朽功业,不但写出了一代豪杰的风貌,亦表现了南宋一代主战派历久不屈的爱国精神。冯煦《蒿庵论词》称此词为“睠怀君国之作”,“其忠愤之气随笔涌出,并足唤醒当时聋聩”,可谓确评。

此首爱国词往往为后世词家所忽略,对其本事亦不加注意。事实是张浚视师江淮后(隆兴二年四月)即遭罢。五个月后(八月),张浚赍志以殁。十月,张孝祥亦遭罢。十二月,《隆兴和议》成,南宋向金称侄,并割地纳币。从此,南宋已无中兴之机运,终南宋一代只能偏安江南。

孝祥对张浚始终感念,张浚死后十个月,他曾到张浚辞世的地方——余干(今江西余干县)凭吊。据《宣城张氏信谱传》云,孝祥帅潭州时,曾为张浚营葬事。并与张浚之子——张栻(南宋著名之理学家),成为知己。于此,可见孝祥之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