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①,献愁
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②,江南游
子。把吴钩看了③,栏杆拍遍,无人会④、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⑤,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⑦,红巾翠袖⑧,揾英雄泪⑨!
【注释】 ①遥岑: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②断鸿:失群孤雁。③吴钩:宝刀。④会:领会、理解。⑤脍 (kuai): 细切的鱼肉。⑥刘郎:指刘备。⑦倩:请。⑧红巾翠袖:少女装束,借代少女。⑨揾:擦拭。
【鉴赏】 这首词的写作年代有三说: 1167年、1169年及1174年。三说都是南归之后不久。前此,辛弃疾二十三岁时,在沦陷的山东率五十人冲入五万敌众中,飞骑生擒叛徒张安国,挟之于马上,长驱疾驰数百里,将叛徒掷于宋军帐中,从而英名大振。但南宋朝廷却解除了他的武装,把他带到南方的万余部众当作南下流民,分散安置。对辛弃疾这位雄姿英发的青年将领,也只是安排个地方闲散差事。辛弃疾却始终 “位卑未敢忘忧国”,向皇帝重臣献上分析敌国情况,提出治国反攻大计的 《美芹十论》和 《九议》,表现出雄才大略,在各阶层人士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腐败的南宋朝廷却根本不予重视,继续顽固推行既定的投降主义路线。辛弃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登临建康城上的赏心亭并写下这一不朽篇章的。
登上赏心亭,但见明净的秋色中,水天相随,无穷无际。极目远眺,那玉簪螺髻般千姿百态、争奇斗妍的座座青山却正沦于异族统治之下。山亦有情,它们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辛弃疾,献上无尽的闲散之愁、家国之恨。“献愁供恨” 以“倒卷之笔”,极写出愁恨之深。正当愁恨难平,却又是“落日楼头”,孤雁悲鸣。昔日山东义士,今朝江南游子的辛弃疾禁不住把杀敌的吴钩看了又看,可怜那杀敌利器竟无用武之地! 词人胸中积郁无从排遣,他徘徊楼头,拍遍了栏杆,也没有人能理解他胸中的万千思绪。词的上阕将所见、所闻、所感融汇交织,和谐完美地表达出词人的满腔忧愤。玉簪螺髻有情,哀鸣孤雁喻己,刀剑寄托壮心,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景、物、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那“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的孤独寂寞心情,就如水到渠成,自然流露,感人至深。
下阕中,词人连用三个典故,申述自己的怀抱。“鲈鱼”句,典出 《晋书·张翰传》。张翰 (季鹰)见秋风吹地,思念江南家乡的菰菜、蒪羹、鲈鱼脍,感叹 “人生贵在适志”,从而忘情世事,弃官还乡。“求田问舍” 句典出 《三国志》。许汜空有国士之名,不思忧国救世,只求自己买田置屋,为雄才大略的刘备所不齿。“树犹如此”句典出 《世说新语》。晋代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到以前种的柳树已有十围,感叹时光流逝道: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而潸然泪下。“鲈鱼”和 “求田问舍”句,词人以反衬手法,借古人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屑于贪恋世俗享受。当时辛弃疾正沉居下僚,醒里梦里都是 “壮岁旌旗拥万夫”、“平生塞北江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渴望着为恢复中原而建功立业。可是,“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年华如水,逝而不返,国事忧愁如风雨飘摇,词人痛感: 树尚且老去,人又哪里经得住岁月的消磨! “可惜” 二字,直写出词人心中千种痛惜、万般无奈,更可叹这千种叹惜、万般无奈,还并无一人能理解! 四顾无人,怆然涕下。看来只有请一位美人来擦去那一掬酸苦的英雄泪了。但是——“倩何人”! 又能请谁呢?一句反问,与上阕 “无人会、登临意”遥相呼应,万千心事,婉转彷徨,悲凉沉郁之气,久久不去。
全词开阖顿挫,慷慨呜咽,首尾衔接,浑然一体。其意激越奔荡,其词大声镗鎝,其情回环往复。英雄苦泪的时代悲剧,令人扼腕唏嘘,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又催人奋进!
文章作者: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