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张巡·守睢阳作》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张巡·守睢阳作》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注释】 ①月晕 (yun):环绕月亮周围的光气。鱼丽 (li): 军阵名。《左传·桓公五年》: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 (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杜豫注:“《司马法》: 车战二十五乘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陈 (阵) 法。”②白羽:指古代军中主将用来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太平御览》引裴启 《语林》: “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三军皆随其进止。” 又 《晋书·陈敏传》: “敏率万余人将与卓战,未获济,荣以白羽扇麾之,敏众溃散。”③裹疮: 亦作“裹创”,包扎伤口。《后汉书·吴汉传》: “诸将谓汉曰: ‘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饷士。” 《新唐书·张巡传》: “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饮血”句: 描写战士们贾勇登城,浴血奋战。饮血: 血泪满面,流入口中,形容极度悲愤。《文选·李陵 〈答苏武书〉》: “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李善注: “血即泪也。”陴 (pi): 城上女墙,上有孔穴,可以窥外。

【鉴赏】 此诗作于至德二年 (757),睢阳城已危在旦夕。睢阳是唐朝江淮庸调的通道,安禄山必欲攻占,以切断大唐命脉,其子安庆绪于当年春正月率所部攻睢阳。守将许远向张巡告急,时张巡在宁陵,即引兵入睢阳,与许远坚守危城,血战至冬,《新唐书》云: “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此役牵制大量贼军,对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旧唐书》云: “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贼亡。”此诗不仅表现了作者誓与睢阳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苦战的惨烈。

开首两句交代战局态势,点明守军处境。简洁明了,不事藻绘。接下来一联,描写双方攻守形势。“侔” 是相等之义,谓贼军团团包围,其严密犹如月晕,而守军则分兵以古代的鱼丽战阵抗御。形象鲜明,承转有力。然后再用两联具体描写战事。“黄尘”,乃贼兵进攻时扬起的尘土,象征敌人的嚣张气焰,但在英勇的守军面前,无非如扬沙弄尘,每每碰壁而回。后一句 “时将白羽挥”,使守将指挥若定的身影跃然纸上。张巡 《谢加金吾表》有云: “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 由此可知,到写此诗时,又不知击退贼兵几百次进攻。当时战斗的残酷程度以及守军生活的惨绝人寰,《旧唐书》和《新唐书》均有所记载,远非今人所能想象。那些血与火的日日夜夜如何熬过来,挺过来,不亲历其境者是永远也感受不到的。作者用 “屡厌”、“时将”,大笔如椽,视贼酋如粪土的英雄之气,报效国家而置生死于度外的拳拳之忠,以及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无不力透纸背。战士们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前仆后继,顽强战斗,可歌可泣。

此时此刻,精通战阵的作者不会不明白守军所处的险境。《新唐书》详细记载了张巡遣南霁云夜缒出城,杀破重围,求援于贺兰进明和许叔冀等大员而遭拒绝之事。贺兰进明居然说: “睢阳存亡已决,兵出何益?”并大张筵乐,留宴南霁云。南罢宴斥骂,声泪俱下,断指设誓而返。《旧唐书》谓: “城中守将知救不至,恸哭累日。”可知此时作者已抱定舍生取义的决心。诗末四句,既是自励,亦是慨叹。先谓自己忠于国家,又能取信于兵士,应是不可战胜的; 继而谓不论出现什么情况,自己的坚强意志绝不会动摇。但这耿耿忠心又有谁能代为上达君主呢?粮尽援绝,军士死伤如积,敌焰正炽,我又何以报效国家呢?

全诗洋溢着慷慨悲壮的气氛,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这是杀身成仁的英雄写下的英雄诗篇,浩然正义激荡于字里行间,千百年来震撼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文章作者:王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