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秋瑾·感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秋瑾·感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竟有危巢燕,应怜故国驼!

东侵忧未已,西望计如何?

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

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

【注释】 ①危巢燕: 《孔丛子·论》载有寓言,说烟囱起火,房屋将被焚,燕子身处危巢,还不知道。这里比喻在民族危难中尚不觉醒的统治者。故国驼: 《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 ‘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意思是: 都城陷落,国家灭亡,宫门前的铜驼,会湮没在荆棘丛中。②东侵: 日本侵略者。西望: 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③儒士: 文人。投笔: 投笔从戎,即弃文就武。闺人: 闺中人,女子,作者自谓。负戈: 扛起武器。④济时: 匡乱扶危。彦: 才德双全的人。颓波: 朝下流的水,比喻衰颓的国势。

【鉴赏】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每况愈下: 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之事,罄竹难书。到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所签订的 《辛丑条约》,更使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华帝国陷入了列强东西夹击、全面崩溃、江山易主的危机中,而统治者们并不自觉,还在粉饰太平。这种严酷的现实,作者在《感事》诗中用四句话 (一、二联) 作了形象而又高度的概括,使人触目惊心。而意在言外的是: 居安思危,是普遍的真理,而清统治者们 “竟” 和身处危巢之燕雀一样,居危而不知其危,岂不是罪有应得? “竟有” 一词,真有一鞭落下,入骨三分的威力。而 “忧未已”、“计如何”,则既是 “危巢燕”、“故国驼”的注脚,又为儒士投笔从戎,闺人负戈杀敌的前奏。这一由承上而来的第三联,又正是中华民族魂不可侮的庄重宣告。

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有誓死卫国的全民作后盾,当然是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但还得要有革命精英——“济时彦” 的参与,才能成为一支战无不胜、挽救颓波的力量。相反,如果让 “济时彦”流失,革命仍将功败垂成。秋瑾既是博览群书的闺秀,又是投笔从戎的文人,自然对此感受很深。第四联,看来是她在这首诗里的点睛之笔。有了这一笔,便使全诗成为国家民族处于危急之秋的一声警世洪钟。全诗笔力雄健,感情深挚,充满感时忧国的精神。

文章作者:胡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