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隐士
隐士,隐居山野不愿做官的人。他们抛弃荣华富贵,或为了维护和平,保护一方百姓;或为了保全名声,保全整个家族;他们与世无争,引领当地民风;因而他们的行为也具有慈孝意义。如:
冯叔和,五代末由婺州迁居慈溪金川乡,是慈城“冯半城”的先祖,官至吴越国尚书。为了全国统一,为了使吴越国老百姓免受战火涂炭,他竭力劝吴越王钱俶归降宋朝。之后,吴越国旧臣纷纷去做宋朝的官,叔和却独自辞官回乡,做了隐士。历史上有多次“不战而降”均遭人唾骂,唯有吴越国的这次投降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肯定。诗人苏东坡就认为“其有德于斯民甚厚”。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冯叔和劝降的一份功劳。
《容斋三笔》记载了两位慈溪隐士。一位是顾主簿,书中没有记载他的名字和生活经历,只说他在宋高宗南渡之后隐居慈溪,过着“廉介有常,安于贫贱”的生活,也不在乎有没有人举荐他。他平日里一言一行都很守规矩。有时早上起来等卖菜的路过家门口,也不问菜什么价格,他都如数给钱,从不还价。时间一长,人们都知道了他是一个诚信君子,也没有谁故意欺骗他。乡里凡有人吵架干坏事,人们就会拿顾主簿作榜样,说:“你就不能像顾主簿那样吗?”
另一位是蒋季庄,生活在北宋宣和年间。他鄙视新学(王氏之学),不愿参加科举考试,自己闭门读书,不轻易和人接触。当时高抑崇住在明州城中,通常一年去蒋季庄家中拜访四五次。季庄每次一听说抑崇来了,立即出门欢迎,顾不得穿好鞋子。两人面对面谈学问,能从白天一直谈到深夜。每次抑崇告辞时,季庄必送出数里之外。有人问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别人交际,而单独看重你;你也诚恳对他,这是什么缘故?”抑崇说:“我终年读书,有不少疑问或不懂之处,每次累积了数十条去向他讨教,没有哪次是他回答不了的。”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知道。世上所谓知己大概就是这样吧?
赵偕,字子永,隐居慈城大宝山,人称宝峰先生。有人曾劝他去做元朝的官,他说:“我是宋朝皇族后裔,宋朝是被元朝灭掉的,我怎么能做元朝的官呢?再说了,现在大环境不好,我即使出来做官也无法实现王道理想,所以还是不做官为好。”但是他又说:“孔子教书育人,其实也是在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孔子并没有忘记天下大事。”因此他也在大宝山讲学传道,为国家培养人才。他还为当时的慈溪知县陈麟出谋划策,使陈麟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
陈麟,字文昭,温州人,曾任慈溪县尹,被称为“自来慈溪第一循吏”。元朝末年,方国珍割据浙东沿海。为避免慈溪遭受战火涂炭,陈麟孤身一个人去见国珍,希望他能善待当地百姓。因为不愿意背叛元朝,他被方国珍软禁于海岛,从此治田葺园,种牧自给,过着隐居生活。他还重建岱山书院,教书育人,深得民心,以至于有些海盗路过,都相互提醒说:“勿登此山,恐惊陈公。”
魏观翁,字国宾。曾经做过方国珍的参谋,因而早就看出国珍不可能夺取天下,就劝说国珍归顺朝廷,免得自己死了不说,还要连累当地百姓。国珍犹豫不定,内心还是想当皇帝。观翁看劝不动他,就借口身体不好回乡隐居,从此绝口不谈国事。
明朝刚建立时,方国珍仍占据着郡城宁波。明太祖派大将汤和前来征讨,国珍逃到海上。汤和占领慈城,召集当地父老了解民情,这时有个叫桂惟贤的乡贤就说:“太阳升起来了,不需要火炬照亮,火炬当然就熄灭了。明朝是太阳,方国珍是小火炬。民心一定是向着明朝的。只是慈溪老百姓吃了很多苦,希望将军纾解民困。”听他这么一说,汤和不再以占领者自居,对当地百姓改用怀柔安抚政策了。
董又嘉,字翼亨,董孝子后裔,明亡后放弃仕途做了隐士。虽然家里很富裕,他却不喜欢裘马轻狂,唯寄情诗酒,放浪山水间。他与人交往有洁癖,凡所厌恶的人走后,必定端水洗地,洗那人坐过的椅子,要洗上好几遍才罢休。他晚年写了一首《谒纯德征君庙示子姓》:“锡类之孝孝始大,格天之德德称纯。溪光长有旨甘在,庙貌常留色养新。漫说醴泉无夙本,最怜渔父竟迷津。贻孙燕子绵绵远,无忝前人望后人。”诗中歌颂了董孝子的美德,希望后世子孙不要辜负祖先。
秦祖襄,字汝翼。祖上好几代都是明朝大官,他本人也于崇祯末年考中进士,很快做到了徽州知府。可是清兵打过江来,眼看明朝就要灭亡,祖襄既没有拼死抵抗,也没有变节投降,而是挂冠而去,做了隐士。此后,他妻子那边的亲戚纷纷做了清朝大官,也想举荐他,被他拒绝了,从此要么躲在家里著书,要么云游四方。
沈崇埨,字宇昆,抗清志士沈宸荃的族弟。明朝灭亡时,当时的士绅主要有三种选择:或为明朝殉节,或出仕新朝,或弃官隐居。沈崇埨是明朝的进士,他选择了第三种,因为父亲曾经告诫他,不要玷污了家族清白的名声。他的同榜进士王尔禄原来也是明朝的官,后来做到了清朝的刑部侍郎。王尔禄来邀请他去做清朝的官,也被他拒绝了。
明朝末年任慈溪知县的王玉藻,曾与慈溪人冯京第、沈宸荃一起组织义军抵抗清军。后来沈、冯二人殉国,玉藻闭门隐居,晚年宁可穷死饿死,也不剃发易服。《清史稿》载:“玉藻归隐北湖,誓不易衣去发,作绝词以逝。遗命不冠而敛。”
像秦祖襄、沈崇埨、王玉藻这些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隐士也叫“遗民”。遗民为旧朝守节,留下美名,却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子孙也要继续当遗民,这叫“遗民不世袭”。为了家族和自身利益,为了治国平天下,他们的子孙出来做新朝的官,一般认为并没有违反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