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城市诗词 慈城

慈城《扎根大地》

扎根大地

——记院士朱祖祥

抗战胜利了,抖落了一身战争硝烟的祖国百废待兴。朱祖祥怀着如饥似渴的心情,前往美国密执安州大学深造。在美国的三年里,他日夜苦读,没有放过一个寒暑假,每一年要读完四个学期的课程。他首次提出了“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概念,在美国土壤学界初露头角。获博士学位后,他迫不及待地回国,成了浙江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1949年春,祖国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知识分子的生活非常清苦。他美国的一位好友写信,要他去美国一家州立农科院工作,条件十分优越,可以全家同住,还可以两年回国探亲一次。可是,朱祖祥在浙江大学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已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决心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新中国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土壤科学工作者来。金钱、地位动摇不了他扎根祖国大地的决心,他婉言谢绝了朋友的好意,伸出双手,满怀热情地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朱祖祥被任命为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主任。

为了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朱祖祥围绕农业院校怎样才能担当起这样的历史重任的问题积极献计献策。他认为:土壤科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科学建立的时间不长,从19世纪中期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有名的“矿质营养学说”算起,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土壤科学对搞好农业区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各业生产,对改进耕作制度,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护土壤资源都有重大作用。

因此,朱祖祥建议,为了培养符合发展农业需要的土壤科学方面的人才,根据当时浙江农学院的条件,原有的农化系不仅需要恢复,还应该大力加强土壤物理和土壤地理这两门学科的建设。在上级的支持下,浙江农学院土壤化学系终于建立起来了。新成立的土壤化学系,不仅需要培养相应的师资,而且还要准备成套的教材和设备。朱祖祥呕心沥血、全力以赴,先后编写出全国最早的《土壤学》《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教材,培养出第一批土壤学研究生,并为外国进修生开设了土壤物理课。他不仅在全国各个农业重点院校开展讲学活动,而且多次在科研单位做专题报告。

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朱祖祥同志工作起来就忘了一切。由于年轻时的艰难生活,他的身体不好,有严重的胃病。每一次胃溃疡发作时,他总是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按着胃部,右手继续写作;有时讲课的时候胃痛得他冷汗直冒,学生们见了,把藤椅搬到讲台上,请老师坐着讲,但他总是坚持站着讲完课,回到办公室才靠在桌上休息。不论是多次胃出血后还是胃切除手术和阑尾炎手术后,甚至在脑膜炎初愈后的休养时期,他都自动提前销假,忘我地投入工作。早在土壤化学系筹备阶段,他就通过各方面关系,搜集了全国各主要土类的整段标本;后来,通过全省土壤大普查,又搜集了省内上千个土壤整段标本,在农大建立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土壤标本陈列馆。40多年来,这个新成立的农大土化系,无论在师资、设备、教材建设上,还是在科研成果方面,都受到了全国的重视,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业院校土壤化学系的“牵头单位”。

朱祖祥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农业教育家,而且是一位驰名国内外的学者。他在美国时提出的“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概念,被美国一些土壤学教科书和参考书所采用。他研究的一种土壤酸度混合指示剂配方不仅在国内推广,而且曾为美国农业部《土壤手册》所采用。50年代,他着重研究了水稻土中有效成分的速测法。70年代末期,他主持研究作物和土壤营养障碍化学诊断,提出了水稻营养和土壤的化学诊断基本方法及有关的一些理论,并写了《土壤作物营养诊断速测方法》,推动了国内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朱祖祥在对国外土壤科学新成就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近30篇科研报告和学术论著,受到我国土壤学界的重视和欢迎。

朱祖祥就像一棵生机勃发的大树,将根深深地扎在祖国大地上,用浓浓的绿荫与累累硕果,报答大地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