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宜君
土家族叙事长诗。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土家族文艺调查队搜集整理最初发表于《长江文艺》1959年第10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12月第1版。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唱的悲歌。解放前,土家族有一种风俗:姑娘出嫁前都要“哭嫁”,一般哭七天到十天,最多要哭一、二个月。婚期以前,通常哭到夜阑更深,婚期越临近,哭声越悲切,婚期的前夜要哭通宵。出嫁姑娘一边哭一边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怨恨,同时有母亲、嫂嫂、其他亲属和同辈姊妹“陪哭”。母亲、嫂嫂等都是从旁劝慰,同辈姊妹则是互诉苦衷。这期间,如果媒人来了,出嫁姑娘就要指着媒人大骂。《哭嫁歌》分“哭爹娘”、“哭哥嫂”、“骂媒人”、“别姊妹”及伴随婚礼仪式进行的“哭席”、“梳妆”、“穿衣”、“辞祖”、“上轿”等节。每个姑娘“哭嫁”时诉说的歌词,虽因身世遭遇不同而有些差异,但基本内容大体相同。因为土家族妇女的身世遭遇大致一样,这些哭嫁词表现了她们共同的思想感情。“哭嫁”的风俗是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形成的。从前,土家族男婚女嫁必须依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且有一种姑表联姻的习俗,姑娘必须嫁给自己的表兄弟,表兄弟不要,才能嫁给别人。因此,往往男女双方年龄相差很多。包办婚姻给许多人带来了终生痛苦,酿成无数社会悲剧。《哭嫁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土家族妇女的痛苦,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罪恶,抨击了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有较强的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