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耿光怡
长篇小说。作者杜鹏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6月初版,1956年1月再版,1958年三版,1979年4月四版。这是一部描写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史诗性作品。小说以宏大的气魄,在较大规模上反映了1947年3月至9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了以胡宗南为首的几十万军队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解放区,妄图一举歼灭我三万西北野战军,消灭我党政军首脑机关——中共中央。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英明决策,实行战略转移,主动撤离延安,在西北地区与蒋军展开了千里周旋的运动战。彭德怀将军正确地执行了中央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思想,率领西北野战军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处处主动,以局部的优势兵力一个个歼灭敌人,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历史性胜利。作品从撤离延安开始,以周大勇连队的战斗生活为中心情节,描绘了这场延安保卫战中的几个著名战役。青化砭伏击战:3月19日,党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西北野战军主力部队隐蔽青化砭,陈兴允旅长率其部队沉着镇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全歼敌人一个整旅4千人,取得了延安保卫战的第一个胜利。蟠龙镇攻坚战:气急败坏的敌人急于寻找我军主力决战复仇,彭总乘势以陈部中的小股部队冒充主力,佯装撤退,从蟠龙镇地区出发,牵引着十几万敌人主力北上,边走边打,迷惑敌人。同时主力部队紧紧包围住蟠龙镇这个储备敌军粮食弹药等军事物资的重要据点,随着彭总一声令下,蟠龙镇攻坚战打响了。此时,胡宗南主力的十几万人马却在远离蟠龙镇的绥德城里寻找我军主力呢。不容敌军增援,蟠龙镇精锐守敌七千人已全部被歼。当敌人精疲力竭、饥饿难忍地调头爬回蟠龙镇一线时,我军早已转移休整去了。这种声东击西的战术搞得敌人人财两空。陇东高原和长城线上的周旋:我军在短暂休整后,便日夜兼程钻森林、翻山沟向西挺进,越过陇东高原,进入陕甘交界的荒漠地带,打败了胡宗南的帮凶马鸿逵匪徒,粉碎了敌人的合围计划,收复了三边地区。接着,西北野战军沿长城东去,朝敌人的盘踞地榆林挺进。榆林交战,消灭了敌人两个团、两个营和四个县的反动地方武装后,我军突然撤出战场,“英雄部”第一连连长周大勇和他的连队奉命负责掩护主力撤退。当周大勇和战士们按时完成阻击任务追赶主力时,却因骑兵通信员牺牲而失去了联络目标。面对敌人的重兵重围,周大勇异常镇定,沉着地率领战士边打边退,不仅杀出一条血路,而且在辗转突围中主动出击,一举捣毁了敌人的粮站,切断了其给养。在苦战血搏中,身负重伤的周大勇和负伤的战友们被敌人围困在山洞里,他们拖着流血伤残的身躯以极坚强的战斗精神顶住敌人的疯狂进攻,终于争取到战友解救的时间,转危为安。在长城线上这场寻找主力的特殊战斗中,一连涌现出像王老虎那样身负重伤竟奇迹般拼死爬回部队的硬汉;李江国、马全有那样在敌人圈里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的英雄。这些钢铁战士凭借着对党的忠诚和为人民的解放而奋斗的崇高信念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主力部队的行列。沙家店歼灭战:此时,西北野战军主力部队在彭德怀同志的准确判断和精心部署下,正在发起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性意义的沙家店围歼战。8月20日,战斗打响,蒋介石的王牌军之一整编三十六师被全歼,至此,敌人开始全线溃退。沙家店一战,扭转了西北战局,开始了收复延安的大反攻。与此同时,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威震长江南北;陈庚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胡宗南老巢西安岌岌可危;陈、粟大军出师鲁西,配合刘、邓大军作战……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几大战场上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解放战争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小说正是在这种广阔的背景上,真实地再现了解放战争中西北战场的实况和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在正面突出我西北野战军英勇善战的同时,也描绘了敌军的狡猾、凶残、愚蠢、自傲,并穿插了陕北人民同仇敌忾,不怕牺牲,配合主力,支援前线作战的动人情景。在艺术上,小说着重刻画了我军官兵陈兴允、李诚、卫毅、周大勇、王老虎等人的形象,突出了周大勇勇敢善战,追求理想,热爱人民的革命战士的本质特征,形象比较丰满可信。相形之下,地方干部李玉山和他父亲李振德老汉的形象就显得抽象、一般了。彭德怀作为西北战场的总指挥,在全书中虽然着墨不多,但形象相当突出感人。作品以鲜明生动的情节表现了这位将帅贯彻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的坚定性和朴素无华、平易近人的品质以及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镇定乐观、沉着果断的大将风度。小说气势恢弘,风格粗犷雄壮,无疑是建国初期战争题材长篇创作的“里程碑”。但作品发表后,由于受错误政治斗争的牵连,使其受到不公正待遇。1959年以后,小说不再印发,1963年被指令销毁。“四人帮”横行时期,作者及书中描绘的那位质朴、诚笃、刚正的老元帅,遭到了空前的厄运。随着党中央为彭德怀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保卫延安》重新恢复了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