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运清《下乡集》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 牛运清

短篇小说集。作者赵树理。作家出版社1963年9月第一版。收入《登记》、《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杨老太爷》、《张兴来》、《互作鉴定》等六个短篇小说和传记《实干家潘永福》、书信《随〈下乡集〉寄给农村读者》,共八篇。其中,除《登记》写于1950年外,另七篇均为1958年后所作。赵树理出身农村,植根山野,以运用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反映农民所关心的问题为己任。30年代立志当“文摊文学家”,40年代以《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等名作佳篇誉满文坛,被称为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周杨语)。解放以后,他的地位和工作环境有所改变,但是全心全意为农民写作的志愿没有变。在《随〈下乡集〉寄给农村读者》的信中,再次申明:他的作品是写给农村读者看的。他采用“评东家长、论西家短”的方式写小说,目的在于劝人明理,消除旧的文化、制度、风俗、习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建设新文化,树立新风尚。《登记》是为配合宣传婚姻法“赶”出来的。据此改编的戏剧《罗汉钱》曾经风靡城乡。小说中张木匠用锯梁打小飞娥的情节以及人物间精彩的对话,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小飞娥受制于封建婚俗,忍痛带着恋人赠送的信物一罗汉钱,出嫁张木匠。因旧情难断,借回娘家之机与过去相好的约会。张本匠闻知,无可奈何。后经母亲提醒,用锯梁狠揍小飞娥,果然见效。张木匠的母亲何以有如此计谋?原来年轻时,她曾有过同样的经历和体验。新社会有了婚姻法,反对父母包办,提倡婚姻自由。小飞娥不愿让女儿艾艾重罹自己的不幸命运,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同意艾艾自由选择对象,到政府登记结婚。这虽是一篇应时之作,但因得力于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娴熟的艺术技巧,仍不失为妙趣横生的杰作。它与那些图解政策和法律条文的浮浅之作有天壤之别。《锻炼锻炼》塑造了争先农业社两个落后妇女形象,即“小腿疼”和“吃不饱”。对她们好吃懒做、占尖耍滑、损公利己的思想行为进行善意的讽刺和批评,同时对农村干部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的两种不同态度给予分析和评判。在当时不少人头脑发热,认为农民的共产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的情况下,赵树理以冷静、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表现农民因袭的沉重精神负担,说明社会主义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杨老太爷》取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对阻挠大儿子铁蛋参加革命工作,又不让二儿子金蛋当民工支前的中农杨大用,进行了批评。颂扬先进,针砭时弊,是赵树理“问题小说”的特色之一。《实干家潘永福》是针对盛行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形式主义和浮夸风而写的纪实作品。作者通过艺术描写,旗帜鲜明地提倡不务虚名,不怕艰苦,实事求是认真工作的精神。在作品末尾,画龙点睛地指出:“经营生产的最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实利’,最要不得的作风就是只摆花样让人看而不顾‘实利’。”在那种时候提出这样的生产经营思想,是需要一定眼力和胆量的。与此篇精神相似的《套不住的手》,写古稀老农陈秉正,不安于闲适享受,主动参加集体劳动。儿子给他买的手套,多次丢失,难以套住那双劳动惯了的手。作品正面歌颂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互作鉴定》则很有风趣地描写回乡务农的初中毕业生刘正与县委书记互作鉴定的故事。刘正在校期间,曾以轻蔑的态度给县委王书记作鉴定:“土头土脑,小天小地,没有大志,只懂种地。”刘正回乡后,不安心农业生产,还给县委写信,歪曲事实。后经领导批评教育,有所觉悟。他的同学陈封把王书记对他的批评教育归纳为四句话:“自命不凡,坐卧不安,脚不落地,心想上天。”以此作为对刘正的鉴定。收入这个集子的作品,保持了赵树理风趣、幽默、通俗、明快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建国后他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