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刘向·伯夷叔齐
西汉杂传体小说。刘向撰。原载《列士传》,见清代马骕《绎史》卷二十引文。袁珂《古神话选释》、滕云《汉魏六朝小说选译》皆录入。伯夷、叔齐是殷末周初两位著名的清高之士。据《史记·伯夷列传》载,他们原是殷商时代孤竹国 (今河北省卢龙县及辽宁省朝阳县一带) 国君的长子和第三子。孤竹君“欲立叔齐”,“叔齐让伯夷”,伯夷回绝,二人皆逃至周。适逢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阻,反对武王对商纣的讨伐。本篇则写二人 “不从”武王伐纣,隐于首阳山被饿死之事。故事叙述: “武王伐纣,夷齐不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王摩子入山,难之曰:‘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二人遂不食周薇。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死。”作品表现了伯夷、叔齐狭隘、迂腐的性格,讽刺了二人的“不识时务”而逆流行事。在武王伐殷而统有天下的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代,伯夷、叔齐不懂得历史发展的动向,而站在保守主义的立场上反对武王伐纣。他们选择来作为对抗手段的 “不食周粟”本身,则是十分可笑的。作品用喜剧的方法,来写这一可笑行为。二人不食周粟,却每天“采薇而食”,乍一看,这似乎是十分清高的行为。然而士大夫王摩子进山,对二人诘难: “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 (《古史考》辑本则载为“野有妇人”之诘难:“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无辞以对,只好“不食薇”,走向饿死之途。然而,就在这存亡俄顷之际,作者又采用一种荒幻的情节,写“天遣神鹿”来向他们献奶,不料二人吃着鹿奶还想着要吃鹿肉,以至“鹿知其意,不复来”,两人终于饿死。如此精彩而生动的构思,自然见出更大的讽刺意义。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及其文士对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所谓“义”的精神曾大加推崇。《论语》和《孟子》屡次称引伯夷、叔齐行事。孔丘说二人是“古之贤人”,孟轲说“伯夷,圣之清者也”。这则是以封建阶级的道德尺度来衡量他们的。唐朝的韩愈还写过一篇《伯夷颂》,也赞颂了伯夷。毛泽东则斥责伯夷叔齐“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 ‘民主个人主义’ 思想”(《毛泽东选集》 第4卷第14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