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主要内容,《老子河上公章句》导读
《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老子道德经》的一个注本,旧题河上公注,故有此名,此书《汉书·艺文志》不见著录,《隋书·经籍志》道家类载《老子道德经》二卷,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又载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依《隋志》之言,则两河上公各一人,两老子注各一书,战国时河上公书在隋已亡,今所传者,乃汉河上公书耳。
据今人王明考证,河上丈人之名最早见于《史记·乐毅传》:“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但太史公并无河上丈人注老子之说。此说最早见载于晋皇甫谧的《河上丈人传》,当时,托名河上丈人的《老子章句》已流传于世,皇甫谧未尝细核其中牵合之关系,便认定此一河上公,乃战国末之河上丈人,遂成一定说。其实,战国之末有“河上丈人”,但并未为《老子注》,故《隋志》所谓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盖缘自太史公记及皇甫谧传而讹传也。
汉文帝时河上公注老子之说出自晋葛玄《道德经序》:“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二千石朝直众官,皆令诵之。有所不解数句,天下莫能通者。……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谓帝曰:熟研此,则所疑自解。余注是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其非人! 文帝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义,而精思遐感,仰彻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经序》多怪谲之言,且不谓战国时有河上丈人,而云汉文帝时有河上公注《老子》,于史并无证据。其实,汉文帝时并无河上公其人,更无所谓老子章句。云汉文帝时河上公授《老子道德经章句》,此乃神仙家之虚言。
追考《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知此书不出于战国末年,亦非西汉初年作品。出于何时?自西汉初迄三国,老学盛行凡三变,其宗旨各不相同。西汉初年,以黄老为政术,主治国经世;东汉中叶以下至东汉末年,以黄老为长生之道术,主治身养性;三国之时,习老者既不在治国经世,亦不为治身养性,大率为虚无自然之玄论。《老子河上公章句》大抵属后汉养生家之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河上公注《老子》条下云:“其书颇言吐故纳新按摩道引之术,近神仙家”。以其风格特征参校时代风尚,此书当是东汉中叶迄末年间感染养生风尚下之作品。又《老子河上公章句》以章句为名,是薰染了汉人的注经风尚。然后汉自马融注《周礼》,始就经为注。《章句》的注文已散入各句之下,故其出世年代当在马融的《周礼注》之后。按《后汉书 ·马融传》,延熹九年卒,年88。是融当章帝至桓帝间人。由此言之,《老子河上公章句》大概是于后汉桓灵之际,出于某个笃好黄老,且慕道引行气之术者之手,但他隐去真名,而托名于河上公。
《老子河上公章句》以论治身养生为基本宗旨。以为人禀元气而生,欲治身养生。须爱精惜气,保神明,使呼吸微妙,五脏不伤,捐除情欲,而后复还性命,则久寿长生。它认为常道即是自然常生之道,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下注曰: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长生之道也”。此外还有“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脏空虚,神乃归之”(《无用》第十一),“治身者若嗜欲伤神,贪财丧身,民不知所畏也”(《制惑》第七十四),“保此长生之道,不欲奢泰盈溢”(《显德》第十五)等注文。汉初黄老之治,清净自正,无为自化,犹是政术之一种。桓帝祀老子,乃存神养性,仰其永生。河上公辨《老子》之常道,为自然长生之道,而非经术政教之道。章句之意显然与汉初黄老之学远,而与桓帝时老君之教合。
该书囿于体制,依经为注,不能成一首尾完具之养生论,然其注文散见于各章,通观互照,已晓明治身之要旨,因此,《章句》应称为以神仙养生说训解《老子》的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