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海图编》的主要内容,《筹海图编》导读

《筹海图编》的主要内容,《筹海图编》导读

《筹海图编》是一部为抵御倭寇而筹划沿海防务的古代军事著作。明郑若曾辑著。清以来众多目录书均著录为明胡宗宪辑,《辞海》、《辞源》也沿袭旧说。近年,据学者发现的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初刻本和隆庆六年(1572)重刻本考订,真实辑著者为胡宗宪的幕僚郑若曾。因经胡宗宪后嗣窜易,才造成历史的误会。今署名郑若曾辑者,尚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刊本。其余如胡灯重校的剜补本、《四库全书》本及最常见的明天启间翻刻本,均署名胡宗宪辑。各版本的内容、文字也微有出入。

郑若曾 (1503—1570),字伯鲁,号开阳,明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秉承家学,年长又游学于王守仁、湛若水等著名学者之门。嘉靖时,他二度应会试,均列副榜。从此他决心不走科举之路,从事教育,很快受到四方学者尊重,人称开阳先生。他注重实用之学,不专以文章名世,凡天文、地理、赋额、兵机、政治得失,无不研究。时值倭寇侵扰海疆,明军腐败,不堪抵御。对此,郑若曾切痛在心。为指导军民的抗倭斗争,他运用自己掌握的军事地理知识,绘辑沿海大幅地图12幅,并附以论述,被人荐于总督胡宗宪处。胡宗宪盛赞郑若曾才干,引为幕僚。此后,郑若曾协助胡宗宪谋划诱杀了大汉奸汪直,又继续收集海防资料,辑成 《筹海图编》一书。他一生著述颇丰,现有文集 《郑开阳杂著》等。

《筹海图编》,13卷,图 (包括地图、舰船、武器图等) 172幅,共约26万字。卷1首列明朝 《舆地全图》,描绘全国概貌,然后有 《沿海山沙图》72幅,绘出南自琼州(今海南岛),北至辽东沿海的山情水势、港口海湾及卫、所、墩、台等地理形势与海防设施。卷2分 《王官使倭事略》、《倭奴朝贡事略》和 《倭国事略》三部分,详述中日交往的历史和日本的地理形势、行政区划、政治状况、人口语言,对倭寇入侵中国的途径、乘坐的舰船、使用的武器和作战战术记载尤为细致。卷3至卷7,分别记载广东、福建、浙江、直隶、山东、辽阳等省区的沿海地理、倭情及防卫情况。一般各分为四大部分,即当地的 《沿海郡县图》、《倭变记》、《兵防官考》和 《事宜》。卷8为 《嘉靖以来倭奴入寇总编年表》和 《寇踪分合始末图谱》,历史地叙述了倭寇的情况。卷9为《大捷考》,记述了明代抗倭的14次胜利战斗。卷10是《遇难殉节考》,记载永乐、嘉靖年间御倭战争中死难的文武官员、武生、军人、烈妇、孝子等的事迹。最后3卷均标题为 《经略》,辑录了当时一些文臣武将御倭的论述,并记载当时使用的武器、装备,也涉及到战略、军队建设及海战战术等方面。

全书编排很有特色。首先,该书将军事地理放在首要的位置。《筹海图编 ·凡例》即称:“不按图籍不可以知厄塞、不审形势不可以施方略”。故全书以地图为纲,描绘各地区防卫设施,详备而完整,绘法亦独具一格。其中,《沿海山沙图》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而最完备的沿海地图和海防图,在地图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该书堪称杰出的兵要地志。其次,该书十分注重对敌情的全面分析。它先对日本历史、国情作概述,继而于分省论述之时,辟专篇介绍各省倭寇情势。其后以一卷用年表、图谱的形式总贯全国倭患情况的演变;又以一卷用纪事本末体描绘军民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经过。因此,它具有史书的编排方法,称得上为一部明代御倭斗争简史。此外,该书对明朝沿海的军事体制和卫所、巡检司等防务部署、后勤供应及武器装备的记载,更是研究明代军事史的重要资料。该书在各省《事宜》篇及后三卷《经略》篇中,所辑录当时一些文臣武将关于抵御倭寇、巩固海防而提出的政治措施、军事谋略及治军原则,对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如在政治上,有“良吏优于良将,善政优于善战”(卷十一《叙寇原》“都御史章焕云”条)的思想; 有主张实行海陆结合、攻守结合、军民结合,利用近海、海岸和陆上要点的多层次歼敌方略;还有“兵之贵选”、(卷十一《选士卒》戚继光语)“有良将、无弱兵”(卷十一《择将才》“张时彻云”条)和练兵要“练心”等有关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内容十分丰富。书中体现了作者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三方面密切结合的积极防御思想。

该书不象《孙子》、《吴子》等古代传统的兵书那样概括叙述一般的军事理论原则,而是将军事理论原则放到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抗倭斗争实际的叙述中,是明代海防经验的总结和汇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郑)若曾得之于阅历……江防海防形势皆所目击,日本诸考,皆恣访考究,得其实据,非剽掇史传以成书,与书生纸上之谈固有殊焉。”这一评价是十分公允的。但是,书中反映出的天朝大国、闭关自固的思想应予摒斥。

关于该书的研究,范中义有《〈筹海图编〉的海防战略思想》(《军事史林》1986年第4期)及《筹海图编浅说》等论著,对该书版本、辑著、主要内容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考证和介绍,还节录了部分篇章进行了标点注释,可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