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录》的主要内容,《东华录》导读
《东华录》是摘抄清代实录、官书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料长编。清蒋良骐撰。乾隆三十年(1765),蒋任国史馆纂修官期间,阅览历朝实录、红本和各种官书,抄录清代太祖天命、太宗天聪、崇德、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五帝六朝史料,成书32卷。因国史馆设在东华门内,故名 《东华录》。本书作者,不少人误认为是蒋良骥,据考,蒋良骥为良骐仲弟,死于乾隆十五年(1750),时史馆未开,不可能在史馆供职,不存在纂辑《东华录》之事,故《东华录》的作者应为蒋良骐。本书最早有乾隆三十年如不及斋刻本 (12册)。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排印点校本。蒋氏开创的这种清史史料长编体例,为后来的史家所沿用。光绪年间,国史馆编修王先谦“病蒋氏简略,复自天命至雍正录之加详”,扩为195卷,并与其自辑的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及潘颐福所辑的《咸丰朝东华录》合编为《十一朝东华录》。宣统元年(1910),朱寿朋又编辑了《光绪朝东华录》。《东华录》遂贯穿有清一代。
蒋良骐(1723—1789),字千之,一字嬴川,广西全州人,出身仕官家庭。蒋才思宏富,被誉为当时粤西文人之冠。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选庶常馆,授编修。乾隆三十年,任国史馆纂修官,参加 《名臣列传》的撰写。后晋升内讲,擢侍郎、鸿胪寺少卿、太仆寺卿等职。官至通政使。著有《下学录》、《京门草》、《伤神杂咏》、《覆釜纪游》诸书。领衔纂修乾隆 《全州志》。
本书32卷,约31万字。计天命1卷,天聪2卷,崇德1卷,顺治4卷,康熙16卷,雍正8卷。本书叙事起于太祖天命元年 (1616),迄于雍正十三年(1753),包括入关前后五帝六朝史事,年经月纬,约略可观。本书较后出王氏《东华录》相对简略,但也有王录不及之处。
第1,蒋录保存传本实录缺载或载而不详的 一些重要史料。因《清实录》几经修改,蒋录所依据的是未修改前的实录,为王录所不及。清史专家孟森指出:“蒋录虽简,而出于王录以外者甚多,且多为世人所必欲知之事实。”如顺治时弊政之一的逃人法。王录不详,蒋录卷7则辑录了顺治十二年(1655)给事中李裀抨击逃人法之奏疏,内容较详,是研究逃人问题的重要史料。再如康熙元年(1662)南明永历帝致吴三桂书,既指责吴“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叛明降清,又希望通过吴能使自己“与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圣朝”,以保全其性命。此信明季史籍失载,而《清实录》存之,《清实录》修改后,唯蒋录卷8存留。又如卷30雍正七年(1729)七月,湖广总督迈柱奏苗疆事宜,王录不载,而蒋录叙此事甚详,为研究雍正初年西南改土归流提供了重要史料。蒋录中还有不少是反映清初社会经济、政治情况的重要史料,皆为王录所缺载。
第2. 蒋录并非专抄实录,亦采红本及其他官书。其自序说:“凡私家著述,但考爵里,不采事实,惟以实录、红本及各种官修之书为主。”所录顺康间许多史料均标明出自红本。如卷7顺治十二年(1655) 十月给事中张文光请遇官员病故,照品填给勘合疏;卷11康熙十八年(1679)正月十八日,副都统纪尔他布等败刘国轩事,等等,均注“红本” 二字。红本即是经过皇帝批示过的题本。此外,蒋录还保存了一些重要的文献,如顺治元年(1664)七月史可法答多尔衮书,按语云:“史公答书实录不载,其原札尚存内阁.……今恭录于左。”此书乾隆时已不易得,今能见之,全赖蒋录。蒋录还涉及官书以外的记载。如卷14康熙 二十七年(1688) 二月,御史郭琇参劾大学士明珠之奏疏原文,反映了清初统治集团内部的派别斗争,而“郭琇疏稿,实录未载”,内阁亦未存原档,蒋是从郭琇《华野集》中录出来的。
第3.蒋在史料考订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全书有几十条按语和夹注。如卷6顺治六年(1649) 十月,“壬辰申刻,京师地震二次,起东北迄西南”。下注:“以前灾异俱未录,书地震自此始。”全书的按语和夹注,按内容可分以下几类:(1)注释;(2)补充史料; (3)史实考订; (4) 说明史料出处; (5) 勘误。
蒋良骐《东华录》摘自清代重要历史档案,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是研究清史的第 一手材料,在史料的考订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更增强了该书的可靠性。因此,王录虽行,蒋录不废,二者可以相互弥补。
参考文献
- 傅贵九:《〈东华录〉编纂者蒋良骐全州故里考察纪实》,《文献》,198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