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辑览》的主要内容,《通鉴辑览》导读
《通鉴辑览》是在旧史基础上删繁就简编定的一部编年纲目体史书,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官修,次年完成,后《四库全书》馆臣又有所补辑。因清高宗弘历曾核定和批注,故原名《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亦名《历代通鉴辑览》。有乾隆末内府刊本、江南织造局覆本、浙局本、四库全书本、同治十年浔阳万氏刻巾箱本。流传颇广。1990年中华书局根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刊行。
《通鉴辑览》是乾隆命儒臣纂修,成于众人之手,参加编纂总校工作的有朱筠、彭元瑞、毕沅、纪昀等知识渊博的学者,史学家赵翼也参预其事,对保证本书编撰质量起一定作用。
《通鉴辑览》一百十六卷,附明唐、桂二王本末四卷(辞海称三卷,据中华书局本作四卷)。乾隆在 《命〈通鉴辑览〉附记唐、桂二王事迹谕》中说: “甲申岁,大书顺治元年,分注崇祯十七年于下。”“崇祯末,附记福王,年号仍旧双行分注,而提纲则书明以为别,至芜湖被执,大书明亡。”“叙述唐、桂二王本末,别为附录,卷尾凡彼时仗节死义之人,考订史迹,悉与备书,朕将亲为裁定。”故保留了南明史迹。
《通鉴辑览》内容,上起传说时代伏羲氏,下迄明末,编年纪事,纲目相从,于音训典故与史实考证,则分注于其目之下。清高宗弘历鉴于历代所编通鉴不能囊括古今,且无明代纪事,又对历代正、续编纲目不满,所以命儒臣编纂本书,他在《御制通鉴辑鉴事》中说,“命儒臣纂《历代通鉴辑览》一书,尽去历朝臣各私其君之习,而归之正。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五十九年事实编为一部全书,于凡正统、偏安、天命、人心、系属、存亡,必公、必平、惟严、惟谨而无所容心、曲徇于其间。观是书者,凛天命之无常,知统系之应守,则所以教万世之君者,即所以教万世之臣者也”。厘定了内容和编纂体例。因此编纂者以明正德年间李东阳《历代通鉴纂要》为蓝本,参稽正史乃至经、子诸典籍,损益补订,并增入有明一代史迹。由于举要尚称得当,取材比较丰富,叙述较为翔实,从而避免了纲目体史书叙事往往失之粗略,甚至舛误的弊端,是一部纲举目张、简明扼要便于检阅的编年史谱。
《通鉴辑览》是依纲目体编撰的史书。纲是史事的提纲,有标题的作用,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是其历史观的集中反映。目的是对史事的详细叙述。这实际是仿《春秋》体例。因此必然重视笔削臧否,其立论自然从封建统治需要出发,尤其是弘历的批语,更是站在清王朝立场上说话。今天阅读此书,自应持批判态度加以分析。
参考文献
- 《历代通鉴辑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