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主要内容,《水浒传》导读

《水浒传》的主要内容,《水浒传》导读

《水浒传》又名 《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 《水浒》,是明代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它同历史演义小说不同,虽也有历史依据,但不注重于完整地反映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全貌,也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是多朝横向发展,通过英雄人物的刻画,通过艺术的概括集中,广泛地反映一定时期的现实生活。《水浒传》所写梁山泊起义领袖一百零八将中,据考证只有宋江、杨志、李俊、史进等十几个人物可以在历史上找到依据,其他绝大多数都出于作者的虚构;有历史依据的也作了很大的艺术加工,与历史上真实人物的面目有很大的不同。

《水浒传》的成书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同《三国演义》一样,是由人民群众、民间艺人和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成果。《水浒传》的写定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也有认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作的。

《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繁本文繁事简,简本文简事繁。现在比较容易见到的版本主要有三种:一是百回本。在大聚义排座次以后,有受招安、征辽、征方腊的故事,一直写到全军覆亡。百回本最重要的是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天都外臣序本和万历三十年(1602)前后杭州容与堂刊本,一般认为是比较接近《水浒传》原本面貌的本子。容与堂刊本解放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两种出版。二是120回《水浒全传》本,(最早是万历年间杨定见的120回本)内容在征辽和征方腊之间加入了征田虎、王庆的故事,多出20回。插入的部分文字同繁本不同,或是由简本引入而加以润色的。三是70回本。这是明末清初人金圣叹对《水浒传》进行删改,砍去大聚义以后受招安和征方腊等情节,添上一个卢俊义惊噩梦一百零八人被斩尽杀绝的结尾,并加上评语,是《水浒传》流行最广的一个本子。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印行的71回本,就是据全书加以整理而成的一个通行本。以上三种均属繁本系统,解放后都有影印本或排印本。简本系统解放后曾影印过明刊本 《水浒志传评林》。

《水浒传》描写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宣和年间。关于这次农民起义的历史记载非常简略。《宋史·徽宗本纪》载:“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侯蒙列传》载: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 ‘以江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其他还有一些零星记载,也都大同小异,语焉不详。因为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声势极盛,影响很大,就在民间产生一些传闻异说,逐渐流传开来,不断得到加工增饰。

南宋时期,水浒故事已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引起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重视。由宋入元的画家龚开为宋江等36人画了像,并写了赞语。南宋时的“说话”中,在关于水浒故事的一些名目,如 《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元人陈泰《所安遗集·江南曲序》中,记述了宋江的妻子曾在梁山泊中种荷,又说宋江的性格“勇悍狂侠”,这跟今本《水浒传》的描写不同。这说明宋元时期水浒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内容情节乃至人物性格,都出现了歧异复杂的面貌。人们在传说和加工水浒故事的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熔铸到人物故事中去,这影响到 《水浒传》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宋元间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有一段三四千字的梁山泊故事,可能出于南宋“说话”人的底本。书中水浒故事已有了比较连贯完整的情节,包括花石纲、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晁盖落草、宋江杀惜上山、九天玄女授天书以及招安征方腊等重要情节,是《水浒传》创作的重要基础。元杂剧中著录下来的至少有20多种水浒题材的剧目。今存6种。杂剧中起义军的根据地从太行山改为山东的梁山泊,人数也扩展为“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施耐庵就是在长期民间传说和艺人演唱的基础上加工成书的。

关于施耐庵的生平,可靠的资料非常少。名子安,一说名耳,生卒年不详。传说他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也有说他是江苏兴化人的。大约生活在元明之际,可能比罗贯中稍早。有人说他曾参加过元末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但没有确凿可靠的证据。他是元明之际一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对黑暗的社会不满,又亲身体验了元末的动乱生活,因而创作《水浒传》以抒其愤。除《水浒传》外,也有传说他同罗贯中共同创作《三国演义》的。

《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直接地描写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描写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斗争,展示了宏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场面。《水浒传》杰出的思想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浒传》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的社会真实,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热情地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水浒传》中虽然较少正面地描写封建剥削的经济关系,却以大量生动的生活图景,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政治上的残酷迫害和经济上的野蛮掠夺。梁山英雄的第一次集体革命行动是“智取生辰纲”,作者通过人物之口鲜明地提出“不义之财,取之何碍!”的口号,热情地肯定和赞扬了这次行动反掠夺、反剥削的正义性质。小说同时还生动地表现出,穷苦渔民阮氏三兄弟革命性所由产生的社会根源,他们热情向往并坚决投身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忍受官军的残暴掠夺和政府的繁重科敛。

在作者的笔下,封建统治阶级中大大小小的代表人物,从高俅到张都监、蒋门神,到祝朝奉、毛太公、郑屠之流,构成了上上下下互相勾结,由贪官污吏、土豪恶霸、泼皮流氓、衙役公差等组成的黑暗统治网,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小说以生动真实的艺术描写,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农民革命斗争的烽火,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压迫的背景之下燃烧起来的。一部大书,以写大奸贼高俅的发迹史为发端,一开始就将农民起义的对立面摆出来,充分地写出他的无赖嘴脸、罪恶行径和反动本质,触及到压迫和反压迫的主要矛盾,鲜明地揭示出 “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的中心思想。

2.《水浒传》热情地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英雄气概、斗争意志和伟大力量。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令人崇敬和热爱,如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三阮等,都长期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特别在70回以前,在压迫和反压迫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作者满腔的热情,集中笔墨,写出了一批英雄人物的性格传记,写出了他们在封建统治阶级的逼迫之下,通过各自不同的道路,如何一步步走向革命,汇聚到梁山农民起义队伍中来的。起义英雄造反上山的过程,就是农民革命事业发生、发展和不断壮大的过程。英雄人物的性格传记,构成了梁山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历史的具体充实的内容。作者将旧时代被统治阶级轻蔑仇视,看作“盗寇”的反叛人物,描绘成具有种种高贵品德的英雄,比统治阶级中的人物高出许多倍,着意渲染和赞美他们的反抗性格,写得可歌可泣,光彩照人。单是这一点,就表现了作者具有非常进步的历史观。

3.《水浒传》描写了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而汇合,由盲目行动变而为有明确的行动纲领,以及最后受招安、同别的农民起义军互相残杀,直至归于彻底失败的全过程。虽然其间包含的历史教训作者未必有自觉的明确认识,虽然在招安的描写上表现了小说深刻的思想局限和历史局限,但是它写出了一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整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兴亡史,这就使得《水浒传》具有极为宝贵的思想价值和认识意义。

4.《水浒传》由于忠实地反映了农民革命斗争的生活,因而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一些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经验,尤其是农民战争战略战术的运用和斗争策略方面的经验。毛泽东在《矛盾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都曾引用过《水浒传》中的例子,以说明唯物辩证法和战略退却与进攻辩证关系的道理,这反映了 《水浒传》在描写农民战争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水浒传》同它以前的描写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的作品相比,有三个显著的特色,显示了《水浒传》在思想内容上所取得的独特成就。

1.《水浒传》不是将封建压迫归结为个别人的恶德恶行,它所描写的封建压迫是整个官府及其保护下的封建统治阶级,因而在揭露黑暗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2.《水浒传》所写的反压迫斗争不是处于孤立地位的个别的反抗行动,而是集体的反抗行动。小说写出了梁山义军在素质、武艺、军威、气势和力量上,都压倒了它的对立面封建统治阶级。

3.《水浒传》中的英雄不仅被迫反抗,也向统治者主动进攻;不仅为自己受迫害而反抗,也为别人受迫害而反抗。作为一支集体的反抗力量,“劫富济贫”、“扶危济困”,成为他们行动的鲜明特色。

《水浒传》中关于招安问题的描写,长期以来引起许多争论。有两种极端的对立意见是,或者说它歌颂了投降主义,或者说它批判了投降主义。关于招安的描写,反映了比较复杂的思想的和历史的多种因素,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或一概肯定。招安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深刻的思想矛盾。这跟《水浒传》成书过程中接受了各种思想影响有关,也跟作者的世界观有关。作者对梁山起义队伍的态度是矛盾的,他同情和热情地歌颂他们,却有意安排让他们走一条受招安的道路;写受招安,又不写他们一个个得到荣华富贵,而写出一个令人震颤的大悲剧结局。悲剧的结局批判的主要对象并不是宋江的忠义思想,而仅仅是权奸狡诈、权奸误国。作者热情地歌颂梁山义军的反抗斗争精神及其事业的正义性,却又同时以肯定的态度描写了他们受招安;写他们由招安而走向败亡,又充满一种哀痛悼惜之情。小说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又充满着复杂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的原因。这主要是:

1. 农民阶级由于生产关系和阶级地位而形成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局限。

2.忠君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皇帝最高权威和统治地位的忠君思想,在人民群众中有着不可低估的广泛影响,因而不可避免地侵入民间创作,在《水浒传》成书过程中渗透到人物塑造和情节构思中来。

3. 民族斗争历史背景的影响。水浒故事在流传和成书的整个宋元时期,都处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历史背景之下。在小说中“赵官家”带有汉族政权的象征意义。在招安纲领中提出的“平虏保国安民”的口号,就显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民族意识的反映。

4. 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实行招抚政策的影响。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就有张叔夜招降的记载。没有统治阶级的招降政策和历史上的招降事实,就不可能有《水浒传》中关于招安的描写。

《水浒传》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首先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上。《水浒传》描写人物不简单化,能写出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人物的思想性格,在矛盾斗争中合乎逻辑地得到显现。许多人物的塑造,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如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等,都带有明显的传奇色彩,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升华、提高,寄托了人民的英雄主义理想。但同时作者又没有将他们神化、定型化,而是严格按照生活的逻辑,写出他们的思想性格同环境遭遇的联系,而且随着环境和生活的变化不断发展。

其次,在艺术描写上,《水浒传》已经由 《三国演义》的粗线条勾勒,发展为有较丰富、细腻的细节描写。尤其是人物性格化的行动描写,极为真实生动,能让读者由人物的行动窥见他的精神世界。

第三,《水浒传》是第一部用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它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优良传统,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而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无论叙事、状物、写景、写人,都能维妙维肖,逼真传神。

第四,《水浒传》表现出一种连环套似的结构特色。全书的主体部分,由相对独立的人物传记构成。前后勾连,互相衔接,从不同人物的生活道路、性格发展,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揭示出农民起义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全书以梁山义军的发生、发展、壮大、招安、失败作为中心线索来组织情节,脉络分明,也较完整紧凑。

《水浒传》在中国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在群众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在其他艺术如评书、戏曲、电影、电视中都有改编的节目演出。《水浒传》有多种外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在小说发展上,《水浒传》对后来的英雄传奇小说如《杨家将府演义》、《说唐》、《说岳全传》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水浒传》的最早研究,是明代李卓吾、叶昼、胡应麟和清代金人瑞等人的评点和序跋,虽广泛地触及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多方面的问题,但还比较零散。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胡适、鲁迅、郑振铎等人使《水浒传》的研究深入了一步。解放以后才真正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水浒传》进行全面研究,近10多年来,学术界对《水浒传》又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关于作者、《水浒传》成书的过程、版本的探考、思想和艺术成就等,都有新的进展。湖北省《水浒》研究会还编辑出版了不定期的 《水浒争鸣》学刊。

参考文献

  • 1. 胡适: 《水浒传考证》,见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实业印书馆,1942年
  • 有上海书店1979年复印本。
  • 2. 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 《水浒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
  • 3.何心:《水浒研究》
  •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重版。
  • 4. 欧阳健、肖相恺: 《水浒新议》,重庆出版社,1983。
  • 5. 汪远平: 《水浒艺术探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