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番国志》的主要内容,《西洋番国志》导读
《西洋番国志》是一部海外闻见录。全书1卷。巩珍著。巩珍号养素生,南京人,生卒年不详。航海家,士兵出身。宣德五年(1430)至八年(1443),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时,他作为幕府书记,往还3年,历国20余个,凭通事(这里指马欢)转译,记录了各国风土民俗。归后于宣德九年 (1434)撰成此书。同《瀛涯胜览》、《星槎胜览》一起,并为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最初史料。全书共20则,卷首收有永乐至宣德年间的诏书三篇。今有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向达校注本(1982年重印。)
《西洋番国志》记述了20多个国家的地理情况、人民生活及贸易交往。所记之国有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归港国、娅噜国、满剌加国、苏门答剌国、那姑儿国、黎代国、喃勃里国、溜山国、榜葛剌国、锡兰国、小葛兰国、阿枝国、古里国、祖法儿国、忽鲁谟斯国、阿丹国、天方国。名称和先后次序,与《瀛涯胜览》大致相同,但内容略异。记述方式,仍以郑和船队经历的国家分篇。
《西洋番国志》对明王朝与南洋各国(今东南亚各国)的交往,有着较详记载,如提到贸易联系,记有爪哇国“买卖俱用中国铜钱”,归港国“行市交易用中国钱并布帛之类”等。对于中国人去南洋谋生、居住,《西洋番国志》云: “杜板,番名赌班,此地约千余家,中国广东及漳州人多逃居于此,以二头目为主。”又云:“杜板向东行半日许至新村,番名革儿昔。此地原为枯滩,因中国人逃来,遂名新村,至今村主广东人也。”又云:“爪哇国”“人有三等”,“一等唐人,皆中国广东及福建漳、泉州下者逃居于此”。这些移民的记载,是15世纪我国人民参与开发南洋地区的证明。
《西洋番国志》也是研究15世纪航海史的重要资料。如本书“自序”云:当时下洋,“惟观日月升坠,以辨东西,星斗高低,度量远近。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经月累旬,昼夜不止”。这种“牵星过洋”,以水罗盘定向的方法,表明我国在航行术方面已能够运用 “海洋航行法”,即在见不到地面目标(山、岛或其他标志)的情况下,在大洋大海中航行,可依靠罗盘和特定的星座(如北极星、华盖星等)的高度和位置判断航向,指导远洋航行。本书还记载了航队出航之前,先要预航福、广、浙,先取驾船民梢中有经验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火长的职掌,为领执“针经图式”(类似于航海针经的书或图)。船师皆讲究行海之法,“要在更数(将1天分为10更,作为计时单位。也可用来表示航行距离,1更约60里)起止,计算无差”。出航船只的规模很大,其所乘之“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本书在记事上,还参考了《岛夷志略》、《真腊风土记》等书一些资料,文字瞻雅,则过马 (欢)书一筹。书中关于水罗盘、针经图式在航海中的应用,以及宝船规制与积贮淡水方法等,尚可补马书、费书之不足。《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脱文误字亦赖本书比勘得实。
参考文献
- 1. 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要籍介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 2. 宋正海、郭永芳、陈瑞平: 《中国古代海洋学史》,海洋出版社,1989。
- 3.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先秦至明代)(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
- 4.巩珍:《西洋番国志》,中华书局1961年向达校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