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锥指》的主要内容,《禹贡锥指》导读

《禹贡锥指》的主要内容,《禹贡锥指》导读

《禹贡锥指》是考释《禹贡》地理的重要著作,是集前人研究之大成的重要成果。胡渭著。

胡渭(1633-1714),字朏明,号东樵,初名渭生,浙江德清人。清代著名学者,12岁丧父,由母亲沈氏抚养长大。15岁时县试高等,充廪生,赴省试屡不第,后入太学学习,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尤精于舆地考证之学。他反对唯心主义的阴阳谶纬,指出《洛书》、《河图》都是后人假托的伪书。以后曾设馆于青州冯相国邸,深得冯相国的器重。他绝意仕途,谢绝了冯相国支持他去考试博学鸿词科的建议,继续从事经学研究。这时徐乾学奉诏主持监修《明史》、《大清会典》和《大清一统志》,设馆于苏州洞庭东山,延聘胡渭参加编纂。一起参予撰修的学者还有阎若璩、顾祖禹、黄仪等。由此他们互相切磋,并得以博览天下郡国之书,为他的《禹贡》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博考历代典籍及古今经解,依经为训,章别句从,详加考核,据文画图。撰成了《禹贡锥指》一书。胡渭其他的学术著作还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禹贡锥指》书名取义于庄子的《秋水篇》,用管窥天,用锥指地,意为所见者甚小,所得者甚微。其实,《禹贡锥指》一书凝聚了胡渭多年的心血,在经文注释和考证上都花了很大的功夫。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是编(指《禹贡锥指》)尤其生平精力所注。”本书的分卷情况是:原本标题20卷,首列地图1卷,其中第11卷和第14卷,又都分成为上、下,第13卷分成上、中、下,而中卷又分为上、下,这样合计统算,实际上共计为26卷。书中对九州山川形势,古今郡国分合同异,道里远近险夷,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讨论。他从国计民生的需要出发,对河道的迁徙及治河方略十分关心,专门写了《导河》一章,详细考证黄河历次改道迁徙情况。康熙四十三年(1704)巡察江南,胡渭以所著《禹贡锥指》献于行在,受到康熙帝的赞赏,亲书“耆年笃学”字匾及诗扇赐之。

胡渭对地图也很重视。他说:“说经至《禹贡》难矣。而为图则尤难。胸无万卷之藏,足无万里之行,而以意摹写,曰此《禹贡》图也,有不为人非笑者乎?虽然图不易为也,而终不可缺。苟有说而无图,则山川之方乡,郡国之里至,茫茫然莫辨。说虽详亦奚以为用!于是不揣孤陋,既作《锥指》,又据九州、五服、导山、导水之文,证以地志、水经,参之诸家传记,略仿朱思本意,计里画方,为图47篇,冠于其首。”书中除绘有九州及郡国分合图外,对禹河初徙、再徙及汉、唐、宋、元、明代黄河河道,考证尤详,且绘之于图,使人一目了然,足见功夫之深。

作者在“叙例”中曾回忆过本书的写作情况。他说:“岁甲戌(康熙三十二年,1694)家居,谢绝人事,因取向手记,撮其机要,依经立解,章别句从,历3年而成,厘为20卷。名曰《禹贡锥指》。”本书的写作格式为经文顶格,集解低一格,辨证又低一格。历代义疏及方志舆地,搜采殆遍。于九州分域,山水脉络,均详加考释。正因为胡渭花了这样大的功夫写成此书,故学术界对此书的评价很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道:“宋以来,程大昌、傅寅、毛晃而下,注《禹贡》者数十家,精核典赡,此为冠矣!”可谓是一个恰当的评价。因为这样,学术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禹贡学”研究中的权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