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所行赞》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佛所行赞》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佛所行赞》是古印度佛教诗人、戏剧家马鸣大约创作于公元1世纪的叙事诗。在中国《佛所行赞》有5世纪北凉昙无许讦的汉译本,及13世纪萨旺桑布、罗卓杰布的藏译本。汉、藏译本全诗共28品,而现存梵语原本仅有前14品。长诗前14品描述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传说:释迦牟尼诞生在加毗罗卫国,父亲是净饭王。他自幼聪颖过人,很快学到各种学问,后与邻国公主耶输陀罗结婚、生子。他出宫游览,因见老者、病者、死者,引起内心极大震动和烦恼,遂出家寻求解脱。他在尼连禅河畔修炼严酷的苦行,历时6年,直到瘦骨嶙峋仍未寻求到解脱之道。此后,他放弃徒劳的苦行,至一棵菩提树下盘腿而坐,发誓求道。在树下,他战胜了魔军的袭扰和魔女的诱惑,专志禅思,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据汉、藏译本,后14品讲述了释迦牟尼成佛后,在波罗奈初转法轮,宣讲佛法,度化弟子,后又在各地宣教,先后度化了迦叶三兄弟、舍利弗、给孤独长者等。他回到迦毗罗卫国,又度化自己的亲属,此后,又不辞辛劳继续到各地弘扬佛法,直至涅槃。他的遗体火化后的舍利(遗骨)被送至各地,建塔供奉。《佛所行赞》与马鸣的另一部叙事诗《美难陀传》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梵语(即吠陀梵语和史诗梵语之后的梵语)现存最早的叙事诗。《佛所行赞》生动的渲染、多变的韵律及新奇的比喻和典故使读者心悦忘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