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考》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清章学诚撰。共333卷。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乾隆进士,先后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曾入湖广总督毕沅幕,编修《续资治通鉴》、《湖北通志》、《史籍考》,著作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遗著汇编为《章氏遗书》。该书为通考历代史籍的目录工具书。体例仿照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朱彝尊《经义考》、分为制度、纪传、编年、史学、稗史、星历、谱谍、地理、故事、目录、传记、小说等,共12部57目。对每一史籍均作有解题及序录。解题“首注书名,书名下注其人名;次行列其著录卷数;三行判其存佚及阙与未见”,称为“四注”。序录“采群书叙录,间为案语,以折其衷。”作者在《论修史籍考要略》文中说明该书的旨趣和体例,曾提出要分论15事:“一曰古逸宜存,二曰家法宜辨,三曰剪裁宜法,四曰逸篇宜采,五曰嫌名宜辨,六曰经部宜通,七曰子部宜择,八曰集部宜裁,九曰方志宜选,十曰谱牒宜略,十一曰考异宜精,十二曰官制宜详,十三曰制书宜尊,十四曰禁例宜明,十五曰采择宜详”。并说明该书所纂要采用长编的方法。“现有之书,抄录叙目凡例,亡逸之书,搜剔群书记载,以及闻见所及。理宜先作长编,序跋评论之类,抄录不厌其详。长编既定,及至纂辑之时,删繁就简,加以考订。”足见该书规模之浩大。《史籍考》是对《七略》、《文献通考·经籍考》等以往目录学的发展,如该书创造了目录上暗分小目的方法,并扩大史学范围,提出“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均为以往学者所不及。该书为章学诚在毕沅幕府时为毕沅代作。乾隆五十三年(1788)于开封草创,其后一度停顿。五十五年又在武昌续修,至五十九年完成十之八九。至谢启昆完成《小学考》之后,又于嘉庆三年(1798)转于谢启昆幕中续修,翌年底草成500余卷,后删订为333卷(《章氏遗书》所载目录作323卷)。道光二十五年(1845),泾县潘锡恩以原稿采择不精,对原稿进行删繁补漏,写成清本300卷,不幸因失火焚毁,未有刊本,原稿亦下落不明,现仅书目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