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注释孔孟儒家经典的著作。南宋朱熹编注。朱熹(1130~1200)中国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曾任任书阁修撰等职。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自然科学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尤其是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一个比传统儒学更完整、更精微,更富哲理性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朱熹认为,儒家传统经典都是专门之学,又多古奥难懂之文,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不但语言平易,而且从内容上来看,也极易阐明发挥理学基本理论。于是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分章断句,合编作注,同时刊行,“四书”之名由此而定。全书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总计19卷,全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在“四书”中,朱熹最为重视《大学》,认为是“初学入德之门”,“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因此排在全书第一篇,次为《论语》,最后为《中庸》。后来刻本为编排便利,将《中庸》提到《论语》之前,遂成今本之顺序。全书从整体来看,属于封建阶级意识形态,包含大量封建糟粕,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如李贽、王夫之等都曾对《集注》中的某些观点有过批判。戴震的“宋儒以理杀人”的批判,尤为切中要害。然而,其中也包含一些积极因素,如民本思想,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就都出自或本自《集注》)以及某些哲学命题(如“即物而穷其理”、“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等。因此,从中国思想文化史角度来讲,《四书集注》仍是研究儒学的一部入门著作。朱熹编撰此书态度非常认真,采择群言,精心取舍,不定执古义,征引都有出处。其弟子说他在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因此,此书很受明清学者重视。初刊本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元朝元祐年间复科举,规定以《四书集注》试士子。以后明清两代俱为科举必读书。其影响之大,几乎没有一书可以与它相比。此书版本很多,1924年中华书局辑印《四部备要》本。1957年中华书局出版铅印本。1985年,巴蜀书社又特用王利器先生珍藏的怡府藏版中箱本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