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简介|介绍|概况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清曹雪芹作。脂戚本《石头记》回前诗评道:“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甲戌本《石头记》于贾雨村判薛蟠案一段,脂砚斋评注说:“盖宝钗一家不得不细写者。若另起头绪,则文字死板,故仍只借雨村一人穿插出阿呆兄人命一事,且又带叙出英莲一向之行踪,并以后之归结,是以故意戏用葫芦僧乱判等字样,撰成半回,略一解颐,略一叹世,盖非有意讥刺世途,实亦出人之闲文耳。又注冯家一笔更妥,可见冯家正不为人命,实赖此获利耳。故用‘乱判’二字为题,虽曰不涉世事,或亦有微辞耳。但其意实欲出宝钗,不得不做此穿插。故云此等皆非《石头记》之正文。”又于“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句侧,脂批道:“实注一笔,更好,不过是如此等事,又何用细写。可谓此书不敢干涉廊庙者,即此等处也,莫谓写之不到。盖作者立意写闺阁尚不暇,何能又及此等哉?”清王墀《增刻红楼梦图咏·贾雨村》:“书生本色半清寒,官况升沉亦可叹。此是当年长乐老,登场靴板耐人看。”今人丁广惠《〈红楼梦〉诗词评注》说:“《红楼梦》的总纲是第四回,而《护官符》则是这个总纲的集中表现。《护官符》突出地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惊人的财富和巨大的权势。这在实质上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反动性、寄生性与腐朽性,及其衰亡的必然性,从而对《红楼梦》的政治主题、社会意义作了基本概括,具有囊括全局、挈领全书的作用。”今人刘梦溪《红楼梦新论》:“通过一张《护官符》,实际上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国家政权的全部腐朽性和反动性。‘护官符’是封建地主阶级维系自己统治的一种象征,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所以能够为所欲为,就是因为有‘护官符’给他们充当护法神。《红楼梦》作者精心设计的许多情节和事件,都直接间接地与这张‘护官符’有关。贾赦为了霸占几把古扇,居然唆使贾雨村诬陷扇主“拖欠官银’,弄得石呆子一家家破人亡;王熙凤为了三千两银子同时也是为了显示一下手段,便包揽词讼,指使长安节度使拆散了地主女儿张金哥和守备之子的美满婚姻,致使一对男女双双自杀;特别尤二姐被逼迫吞金而逝的全过程的描写,更是王熙凤利用‘护官符’公然嘲弄司法,将弹劾官吏的都察院玩于股掌之中的真实写照。《红楼梦》展开的诸般矛盾线索,无论是统治阶级跟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还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以及思想领域中维护封建和反对封建两种思想的斗争,都可以在‘护官符’和与它相关的描写中,找到某些根蒂。宝玉和黛玉的婚姻悲剧,也和这张‘护官符’有关,因为黛玉虽是贾府的亲戚,但她出身不贵不富,不属于四大家族;因此,贾母、王夫人等贾府当权者在最后决定宝玉婚姻时,选择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就是必然的了。……第四回提出‘护盲符’,通过薛蟠打死人命一案的描写,将四大家族的内外关系揭露殆尽,就认识和掌握全书基本的矛盾线索来说,确实起到了纲领的作用。”今人薛瑞生则认为,第四回主要是写宝钗的出场,和黛玉洋洋洒洒、热闹非凡的“热出场”相比,宝钗却是“冷出场”;重点写的是“薛家的富和霸。”写其富,只是随意点出;写其霸,却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作了详尽描写,而且顺便交代了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补写了英莲被拐后的悲惨遭遇以及贾雨村的贪赃枉法、忘恩负义”,“把这回书看作全书的‘总纲’,显然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红楼采珠》)此篇通过葫芦僧诠释“护官符”和贾雨村徇情枉法、乱判人命案件经过的描写,揭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豪富和权势,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豪绅依财仗势、上下勾结、为非作歹、鱼肉人民的罪行以及官场的腐败、黑暗。艺术方面,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富于特征性的动作描写来表现其鲜明的性格特点。门子出身低微,是封建衙门里的下层人物,他熟悉官场内幕,养成了趋炎附势的恶习和刁猾的奴才性格,他对贾雨村的暗示、恭维、讨好、密谋,表现了他的圆滑世故、狡黠刁钻。贾雨村从听门子述说事情原委后大惊到携手、陪笑、赏坐、请教以及案结之后疾忙修书、充发门子,则充分表现了他的老奸巨猾、利欲熏心、上谄下陷、手毒心狠、虚伪奸诈的性格。语言洗炼、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亦是其特色。脂戚本《石头记》回末评道:“其用笔墨何等灵活,能足前摇后,即境生文,真到不期然而然,所谓水到渠成,不劳著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