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图志》的主要内容,《漕河图志》导读
《漕河图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京杭运河的专志。明王琼撰,弘治九年(1496)成书。王琼在任管理河道的工部郎中时,得见总理河道侍郎王恕撰写的《漕河通志》14卷,感于此书 “收录之博,用心之勤,而惜其书之不多见也”(《序》),于是因袭《漕河通志》的体例,对该书的内容进行整理、编排和增删,重新刊印出书,改名为 《漕河图志》。《漕河通志》 已经失传,《漕河图志》也只有明代刊本,流传极少。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搜集所得仅为3卷残本。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此书胶片,尚系8卷。日本前田氏尊经阁藏有我国闽中蒋氏三径藏书本,亦系8卷全书。但两本各稍有残缺,都有缺页、漫漶现象。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姚汉源、谭徐明二人将两本进行比勘校补,并分段标点,1990年作为 《中国水利古籍丛刊》之一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太原人。成化二十年(1484)由进士授工部主事,任漕河工部郎中凡三年,“胪其事为志”,“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由是以敏练称”( 《明史·王琼传》)。除《漕河图志》以外,另著有《晋溪奏议》、《掾曹名臣录》、《北边事迹》、《西番事迹》 等。
《漕河图志》共8卷,约16万字。“首载漕河图,次记河之脉络、原委及古今变迁、修治经费,以逮奏议、碑记,罔不具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具体地说:卷1,为漕河图、漕河建置、诸河源委、漕河所经之地沿河闸、坝、桥、涵工程。其中北京至仪真(今仪征)、瓜洲的运河图11幅,是现存最早的运河图。卷2,为漕河上源、诸河考论。叙述卫河、黄河、汶河、沁河等运河水源所经过的府、州、县和它们的支流、闸坝、浅铺等情况,还叙述与运河有关各河湖的修治简史,其中以黄河、沁河、汴河及江淮间水道较为详细。卷3,胪列运河所经州县的夫役人数,分为闸夫、溜夫、坝夫、浅夫、泉夫、湖夫、塘夫、捞浅夫、挑港夫等。此外叙述经费、物料来源、运河河道及运输管理的法规17条。还详细罗列自通州至仪真水程共3000里的驿站名称和各驿站相距里数。按年月叙述自永乐十二年(1414)至弘治八年(1495)管理修治漕河的制度演变及官员姓名。卷4,为奏议,共收录自永乐十年(1412)至弘治六年(1493)有关漕运及修治河道的奏章10篇。卷5、卷6,为碑记,共收录南宋、元、明各代自北京至仪真、瓜洲有关修建桥、闸、坝、官署、祠庙及治河、漕运、颂德等碑文54篇。卷7,为诗赋,收录唐、宋、元、明有关运河的诗43首,赋2篇。卷8,简单叙述永乐二年(1404)至十六年(1418)所设各处漕粮仓廒;洪武三十年(1397)至成化八年(1472)各主要年份的漕运粮数; 永乐年间漕运官军、船只数; 洪武至成化十年(1474)漕运制度及各地每石漕粮加耗米数;洪武二十六年(1393)至天顺四年(1460)运粮官军行粮及额外赏赐。
本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内容以当时漕渠为主,简单记载历史。图文并重,使人“开卷了然”(《序》)。资料完整,收集奏议、碑记等多照录原文。而且“切于实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诚如作者所自称:“欲讲明漕运之法、河源之事,得此书,则不待广询历览而诸河渠委利害固已昭然于心目之间矣” ( 《序》)。
该书为京杭运河早期的珍贵史料,保留了大量明代前期的原始资料,对研究明代前期黄河运道状况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只是考证不够,出现了一些关于明代以前河渠史实的明显错误,在使用本书时应当注意。就其体例而言,也有不尽完善之处,但它作为早期创新的志体,成为运河志早期的范例,以后的运河专志体例多沿袭此书,大同小异。它对后代其他江河志的修撰也有相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