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狼》简介|介绍|概况
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聊斋志异》。清蒲松龄作。清但明伦说:“巨狼当道,则不狼者无路可通,而狼者且引类呼朋而并进矣。至堂上堂下,坐卧皆狼,墀中白骨,何可数计乎?堂内所衣,皆巨狼衔来之死人皮也;所食,皆巨狼衔来之死人肉也。未尝不扬扬自鸣得意,以为禄能养亲也,以为禄可遗后也。设有不安于是而欲舍之以去者,狼且群焉阻之,必令其进退无所依据而后止。狼之性,狼之技,固如是耳。顾狼无有不畏豸触者,以豸能去邪也;狼无有不假虎威者,以虎好咥人也。堂上有虎,狼乃敢肆其贪毒耳。虎失其威,即皆嗥避伏窜矣。敲齿而去,狼岂复有卫虎之心哉。独怪眈眈者,牿亡之后,亦有人畜之明;乃一转念间,谓妖梦不足以践,方且捷足先登,自谓得计。仕途关窍数语,竭万姓之膏脂,博上台之喜悦,传来心法,流毒无穷。即令乃翁皆若白翁断头可续,而自顾其后,不齿于人,以视蝉冠豸绣,奚啻霄壤哉。”又说:“通牧令之署者何人哉?蠹役耳,蠹书耳,纳络关说之徒耳。獬豸在堂,豺狼避道,自无人可通矣,行取内台复何愧!”(《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清胡泉说:“《梦狼》一则,写官虎吏狼,固足以警觉贪墨。此二附录,居官者尤不可不知也。字字金丹,能勿宝诸! 且绘吏役狡诈之情,笔笔飞舞变幻,删之者抑何心哉?”(同上)清何守奇说:“天不欲生虎狼者,理也;其不得不生虎狼者,气也。至虎狼不可胜杀,则理随气转,天且无如之何矣。”(同上)今人孙一珍《聊斋志异丛论》说:“《梦狼》篇借助寓言的体裁和手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平民百姓只能作为官虎吏狼的‘庖厨’的原料而存在,官民乃是一种血淋淋的刀俎和鱼肉的关系。”今人薛洪绩、李伟实《元明清短篇小说选》说:“本篇通过梦幻的形式,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官府黑暗、凶残的反动本质。在封建官府中,营私舞弊、纳贿关说成风,大小官吏并不以吮吸民脂民膏、大饱私囊为满足,还要残害百姓来讨好上司,作为自己加官进爵的阶梯。‘官虎而吏狼’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本篇还写了平民百姓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和严厉惩罚,接触到了人民群众反对封建官府的斗争。这里所谓的‘寇’,就是拿起武器的平民百姓。但作者并不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力量,仍然把惩罚官虎吏狼的希望寄在鬼神的因果报应上。”此篇通过白翁的梦境,描写出一副封建官府内怵目惊心的场景:虎狼当道,白骨如山,他们食民脂膏,大饱私囊,贿赂成风,糜烂不堪;为了获得加官进爵之阶,不惜鱼肉百姓。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官吏制度的腐败,正是“官虎吏狼”之所以产生的主要根源。最后,作者借“诸寇”“为一邑之民泄冤愤”,将虎狼之官白甲杀死,表现了作者对贪官恶吏们的极度愤恨,也是当时人民情绪的反映。须指出,篇中也流露了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并且将起义的农民称之为“诸寇”,均表现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该篇以人间生活场景与梦幻相交织,通过幻想描绘出一幅官虎吏狼残民以逞的图画,这种“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虚实交错,人鬼混杂的结构特点,形成了小说变幻莫测、扑朔迷离的独特风格,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出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如对于白甲能够官运亨通的诀窍,作者让他现身说法道:“黜陟之权,在上台不在百姓。上台喜,便是好官;爱百姓,何术能令上喜也?”短短一席话,这个一心谄媚、专事阿谀、穷于钻营、拍马有道的封建官吏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讽刺辛辣,揭露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