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登楼》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王粲登楼》简介|介绍|概况

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杂剧剧本。元郑光祖著。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录此剧[迎仙客]一曲,说:“[迎仙客]累百无此调也。美哉,德辉之才,名不虚传!”明李开先《词谑》说:“郑德辉作《王粲登楼》杂剧,四折俱优,浑成慷慨,苍老雄奇。《中原音韵》摘取[迎仙客],以为‘他词累百无此调,名不虚传’。然白处太繁——词外承上起下,一切应答言语,谓之白——又有不甚整齐者,衬字亦多,大势则不可及。”明何良俊《曲论》说:“即《西厢记》与今所唱时曲,大率皆情词也。至如《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调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明王世贞《曲藻》说:“何元郎极称郑德辉《伯梅香》、《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以为出《西厢》之上。……《王粲登楼》事实可笑,毋亦厌常喜新之病欤!”明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王粲登楼》等剧,“不特命词之高秀,而意象悲壮,自足笼盖一时。”清焦循《剧说》记《真珠船》说:《王粲登楼》等剧“率音调悠扬,气魄雄壮。后有作者,鲜与为京。盖当时,台省无臣、郡邑正官及雄要之职,中州人多不得为之,每沈抑不僚,志不得伸,……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抒其拂郁感慨之怀,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清梁廷楠《曲话》说:“《渔樵记》剧刘二公之于朱买臣,《王粲登楼》剧蔡邕之于王粲,《举案齐眉》剧孟从叔之于梁鸿,《冻苏秦》剧张仪之于苏秦,皆先故待以不情,而暗中假手他人以资助之,使其锐意进取;及至贵显,不肯相认,然后旁观者为说明就里:不特剧中宾白同一板印,即曲文命意遣词,亦几如合掌,此又作曲者之故尚雷同,而非独扮演者之临时取办也。”日本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恃才傲人的文士的气象,剧中充分的表现出来了,但结构却平凡。由于蔡邕有计划的轻慢王粲,一时发生波澜,然后再圆满的收场;用这种手法,玩弄着小技巧,却减少了力量,缺乏深刻味。……何良俊颇倾倒于郑德辉,激赏他道:关、马、郑、白四大家中,当以郑为第一。不消说,这也是阿其所好,并不是公正的评论。此剧正场的第三折登楼一段,确为元曲中的杰作;至于其他各折,便不能使人感觉满意了。”此剧根据王粲《登楼赋》虚构而成,抒发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流落他乡,劳困落魄,壮志莫酬的感慨,反映了元代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社会现实。作品语言苍劲悲壮,慷慨愤激,富于抒情色彩。但关目陷入“故辱穷交,逼令进取”的俗套,情节单调而少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