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父之盗颂·并序》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狐父之盗颂·并序》简介|介绍|概况

散文篇名。清汪中作。今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透露出作者对当时丑恶现实的不满。表面上是歌颂狐父之盗,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的批评。”今人曹融南说:“这是作者有感于《列子·说符篇》所记狐父之盗以饭食救助饿者爱旌目这一可贵行动而作的颂赞之文。《列子》之外,《吕氏春秋》、《新序》等书对这故事也有记载,各书无例外地都以饿者义不食盗者之食,终于伏地而死作结束。作者却只截取故事的前半,另立新意,热情歌颂狐父之盗,隐约表露出自己生于穷困、呼告无门的怨痛。清代江藩指出是‘以写怀自伤’(《汉学师承记·汪中》)。实际上它们也反映了旧时代亿万饥贫无告者的心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古文鉴赏辞典》)狐父,古地名,相传在今江苏砀山东南三十里处。关于“狐父之盗”的故事,《列子·说符第八》载:“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餔之,爰旌目三餔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作者只截取其前半部分,并改变了故事的结尾,另立新意,撰成此篇。它详细地记述了狐父之盗慨然救济饿者爰旌目的过程,热情地赞颂了狐父之盗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不计酬报的善良品性;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广大哀苦无告、转死沟壑者的怨痛之情。作者精心剪裁古籍中关于本事的简略记载,予以生发创造,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描摹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逼真。写爰旌目,先写他因饿极颠踣,又从盗者眼里,反映出他以昂藏七尺之躯,却受困饥甚,竟致气息奄奄,临近死亡的边缘;饱食而嬉,游息道旁的狐父盗,见到饿者时,先是睁目谛视,见出关心之意,继而产生与饿者本不沾亲故,可以置之不理之心态,终于又生同情、哀怜之心,慨然救之,从而真实地揭示其心灵,可信、可亲。通篇使用四言韵文,句式整齐,语言遒劲,节奏明快,韵味悠然,显示了作者娴熟的文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