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诰》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大诰》简介|介绍|概况

《尚书》篇名。旧传周公所作。今人多认为是史官记录的周公重要讲话。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说:“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大诰》。”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书序》说:“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西周》说:“武王克殷后两年而卒,嗣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王叔周公旦摄政当国,管蔡两叔怀疑周公之行动,心怀不平,一面散布流言:“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一面煽动武庚叛乱,企图藉殷商之残力,予周公以打击。两年前武王之伐纣,仅将殷都占领,不但东方徐奄(今山东曲阜县东)等殷夷之地,周人尚未到达,即殷畿内亦依然存有殷商甚大之势力。故武庚一经管蔡煽动,即公然倡乱。淮夷徐奄亦闻风而起,一时如火燎原,叛乱范围竟遍及河南殷畿及东方齐鲁徐淮等地,使周之王业陷于动摇不安之局。周公见叛乱扩大,情势严重,深感‘邦之安危,惟兹东土’,乃决定亲率大军东征,一面作《大诰》申以诛叛之义,诏告天下,呼吁各地诸侯兴兵讨逆。据史载周公东征三年(成王一至三年,公元前一一一五至一一一三年)始将叛乱扑灭。”此篇所记载的全是周公的谈话。应作于周公东征之初,他分析了当时国家所面临的武王之死、群弟见疑以及武庚叛乱、图谋复辟的严重困难,提出了采取军事行动、武力平叛以解决困难的方法;并对阻挠东征的反对派们不惮词费,反复说明武力镇压叛乱者的必要性,表现了一个大政治家深谋远虑、不畏艰难、锐身以往的豪迈气概。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善于运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道理,如把当时处境困难,比为“若涉渊水”;用农民种庄稼必铲除杂草,来说明武力平叛、除恶务尽的道理,无不生动恰切,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