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瑞仙亭》简介|鉴赏

《风月瑞仙亭》简介|鉴赏

宋代小说家话本。见《清平山堂话本》。 《宝文堂书目》、《述古堂书目》有著录。兼善堂本《警世通言》卷六《俞仲举题诗遇上皇》的头回,仅删去插入的诗文,余与此篇同。

小说源出《史记》。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卷下有一则《文君窥长卿抚琴》,内容全袭《史记》,和本篇有较大不同。罗烨《醉翁谈录》的“传奇”类有《卓文君》名目,殆即此篇。小说叙青年才子司马相如因慕县中豪富卓王孙的名园,前来相访,主人热情留宿。他和聪慧过人,姿容出众的卓王孙女儿卓文君互相萌生了恋情。三月十五的月夜,司马相如抚琴弹奏,一曲《凤求凰》挑动了卓文君的情思。两人在瑞仙亭海誓山盟,并决定私奔归家。因生活拮据,他们在街上开店卖酒度日。不久,朝廷闻司马相如文名,飞书召他进京。卓王孙自此也改变了原先的冷漠态度。司马相如因平定巴蜀有功,拜为中郎将,后衣锦还乡。

小说描绘的这个故事,是一曲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颂歌。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争取获得婚姻的自主权而毅然私奔,这一勇敢举动,点燃了反封建的烈火。封建卫道者视之为传统思想的叛逆者,而处于旧制度重压下的广大青年男女,则把他们奉为楷模。这篇小说曾牵动过封建社会中无数少男少女的心灵,体现出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意志,也唤醒了他们对抗封建思想的勇气,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较深远的影响。宋官本杂剧《相如文君》、元杂剧《相如题柱》、《鹔鹴裘》、《卓文君白头吟》,《风月瑞仙亭》以及戏文《司马相如题桥记》、传奇《琴心记》、《鹔鹴裘记》等戏曲皆演此事,成为脍炙人口的一则爱情佳话。

本篇在艺术上颇值得称道。

一是人物性格鲜明。主人公卓文君是作品精心刻划的艺术典型,集中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她一上场,就具有非凡的光彩: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描龙刺凤,女工针指,饮馔酒浆,无所不通。员外一应家中事务,皆与文君计较。”一反封建社会鄙视妇女的传统思想,赞扬她的才华出众,文武双全,表明崇尚男女平等,初具民主主义思想。在瑞仙亭上,她提出“不如今夜与先生且离此间,别处居住”,一手导演了“私奔”的爱情剧。这种不顾“有亏妇道”,献身于忠贞爱情的主动追求,焕发着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在“落难”时,她对司马相如说: “我既委身于你,乐则同乐,忧则同忧,生同衾,死同穴”。一番肺腑之言,真是掷地有声,字字生情,句句动人,奏出了这首爱情颂歌的最强音。其他人物如司马相如,卓王孙等,无不神情毕肖。就是一些出场不多的人物,如侍女春儿,也仅用寥寥数语,生动地勾勒出他们的鲜明形象。

二是结构精巧,虚实结合。开头概括性交代司马相如的“贯串百家,精通经史,”为下文赢得卓文君的爱慕和天子的召见埋下伏笔。尔后描写卓王孙的“资才巨万,僮仆数百,门阑奢侈”,是展开故事情节的重要环节。接着用大段笔墨铺叙卓文君的心事,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为故事推向高潮作了必要的铺垫。一曲《凤求凰》,撩开了蒙在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心中的面纱,渴望青春的两颗心互相撞击,闪耀着璀灿的光芒。作者用工笔白描,精雕细刻,将这幕爱情剧描摹得色彩斑烂,洋溢着诗情画意。但小说马上转入他们“难以度日”的窘境中,使故事发展一波三折,有峰回路转之妙。同时,也为进一步刻划人物的性格创造了典型环境。亲情的冷漠,爱情的真诚,卓王孙父女双双获得了维妙维肖的观照。司马相如的被任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掀起了全篇高潮后的余澜,使故事喜剧性的结局合情合理,有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全篇主、副线交叉发展,虚实结合。主线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相识、相爱、私奔、贫困、发迹、幸福的爱情历程,作者如实地细细写来,宛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诱人心醉。副线是卓王孙的反对,企图扼杀青年男女的理想追求。作者采用虚写手法,若明若暗,时隐时现,使小说摇曳多姿,更增添艺术情韵。再加上侍女的穿针引线。这种结构故事的格局,构成了后世爱情婚姻题材文学作品的基本模式。著名的《西厢记》、 《牡丹亭》等都是如此。

三是借助艺术对比,烘云托月,创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第一,相类似的人物相比,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同是反封建,但在热烈追求自主婚姻上,卓文君尤为主动、执着,而司马相如则相应表现出书生意气。两人性格特征的细微差异,被区别得相当分明。第二,同一人物前后不同的态度对比,如卓王孙对女儿的私奔,起初斥为“禽兽之行”而“隐而不出”。然当司马相如进京后,竟赞扬女儿的“先见之明”,并带着春儿来到女婿家。这种前后不同态度的遽然变化,极利于袒露人物性格,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对同一人物的不同态度相比,如卓王孙女儿对司马相如的不同态度即是显例。一个由热情转为冷漠,一个由倾慕变为挚爱,泾渭分明,表现出两人迥异的思想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