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通俗演义》》简介|鉴赏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二百四十则。罗贯中著,约成书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此外还有成书于宋以前、宋、元、明中叶等说法。它最初是以抄本流传,现在所见到的最早刊本,是弘治间蒋大器作序、嘉靖元年(1522)刊行的大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此书刊本很多,书商刻书时屡易名色,如《三国志》、 《三国志传评林》、《三国志传》、 《三国英雄志传》等,明刊本不少于二十余种。明建阳吴观明刊本题《刻李卓吾批点三国志全像百二十回》,以二则合并成一回, 目录每回二句,取前后两则标题合并而成,唯第九回稍有不同。它与嘉靖本其实并无二致,但却开了合并回目的先例。 清康熙刊本《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一百二十回,是此后三百多年流传很广的刊本。毛评本是江南长洲(今苏州)人毛宗岗(字序始)在父亲毛纶的帮助下评改的。他舍弃分卷,整顿回目,合两则为一回,用两个偶句作目录,用删、增、削的方法,将正文修改润色,删除大部分诗词韵文,每回都作了评点,遂成为定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取材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的一段历史,凡一百一十二年,其主要内容为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作者以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朱熹的《通鉴纲目》为构思情节和形象的基础,借鉴话本小说和《三国志平话》的结构格局,又大量汲取元杂剧三国戏塑造形象的艺术经验,展示了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的蜀国为中心的魏、蜀、吴三国从盛到衰的历史进程,再现了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曲折复杂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端颓败和百姓所经受的苦难,表现出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盼望天下太平和实现以仁德治国的愿望。小说写东汉末年皇权衰微,在宦官专权的破坏和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土崩瓦解,开始了军阀割剧和混战的局面。败落皇族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为异姓兄弟,以忠义为旗帜,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与此同时,曹操和孙坚也相继而起,军事力量发展很快。刘备弟兄在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屡受挫折,曹操却在打败黄巾军并收编了青州兵之后,以山东为根据地,迅速强大起来,控制了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七年(202)在官渡和袁绍决战,以少胜多打败了对方,这样,割据在北方的军阀先后被他消灭,为后来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奠定了基础。孙坚、孙策父子在江东也很快崛起,他们虽然相继早亡,但孙权坐镇江东,巩固和发展了父兄所创建的基业,为后来建立吴国创造了条件。刘备兄弟在北方被打败后,走依荆州刘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使他的事业出现了转机。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占据荆州,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南征。在极为严重的军事形势下,诸葛亮过江东舌战群儒,又以智谋说服吴主孙权和大将周瑜,孙刘结成军事联盟共抗强曹,在赤壁大败曹兵,挫败了曹操消灭刘备和孙权统一全国的计划,从而使三国鼎立之势明朗化。赤壁大战以后,刘备占领了荆州,分兵西取巴蜀,又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也完成了建立蜀国的准备工作,于是魏、蜀、吴次第建号称帝或称王。由于蜀将关羽镇守荆州在军事和外交上造成的失误,孙权乘机袭取了荆州,关羽本人也战败被擒杀。刘备决心为弟报仇,不顾群臣的谏劝亲率主力伐吴。在彝陵大战中,吴将陆逊火烧刘备的七百里营寨,蜀军几至全军覆没,刘备也在白帝城病逝。诸葛亮荷先帝托孤重任,接过忠义旗帜,辅佐幼主刘禅治理蜀国,内修政理,南征孟获,然后率军六出祁山伐魏,与魏将司马懿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战,虽然军事上未取得多少进展,却用这种以攻为守的方针,保卫了蜀国的安全。诸葛亮辞世以后,姜维九伐中原力挽危局,但于大局无补,蜀国到了灭亡的前夜。蜀后主炎兴元年(263),在魏国两路大军的沉重打击下蜀国宣告灭亡。灭蜀后两年,司马炎代魏建立了西晋,太康元年攻破吴国,三国便混一于晋。
从艺术上看,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以描写战争情节为特征的作品。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发展、衰亡为基本线索,描写了围剿黄巾、讨伐董卓、官渡大战、赤壁大战、西川大战、东川大战、彝陵大战、武侯南征、六出祁山、八伐中原、平蜀、灭吴等十二次战役,勾画出大小一百五十余次战斗的具体情况,特别象波澜壮阔的赤壁大战,成为作家处理战争题材、艺术地再现战争场景的一个范例。作者用了约占全书十分之一的篇幅来描写这次战争,出现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形象地揭示出这一战役是决定三国历史发展的关键一战。小说先写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唾手而得荆州,遂率大军沿江而下,打算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酿造出相当浓郁的战争气氛。然后作者放慢节奏精工描写诸葛亮出使江东,以超人的智略,说服吴主和大将周瑜,孙刘联军以抗强曹,形势为之一转。接着不无夸张地描写了三江口试敌、蒋干中计、草船借箭、苦肉计、阚泽诈降、连环计、借东风等情节,军事实力弱小的孙刘一方,创造条件,聚集力量,变被动为主动,终于用火攻在赤壁大破曹军,使军事实力强大的曹操一方遭到惨败,生动地表现出战争中以弱胜强的某些辩证因素。
《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了约三百多个人物,其中诸葛亮、关羽、曹操等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诸葛亮是一个以超人的智慧和稀世的忠诚为性格特征的人物。这位大名鼎鼎的军师和丞相,在各种复杂的事件和人物关系中,总是以高人一筹的智谋战胜对手,并赢得圆满的成功,而这一切又是为了蜀国的利益所进行的,表现出可贵的高风亮节。关羽在小说中是作为忠义的化身而刻画的,他那过五关、斩六将、护嫂千里寻兄的壮举,过去一直被当作伦理道德方面的榜样,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小说中,曹操被写成了一个性格相当复杂的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审美趋向是完全相反的,他一方面是智勇双全的统帅,另一方面又是诡诈和残忍的奸臣,就描写手段而言,应该说是一种创新。刘备和张飞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重要人物,在主要方面也写得比较成功。还有周瑜、孙权、吕布、董卓等人物,也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除了这些主要人物之外,小说中描写最多的是扬威疆场的武将和运筹帷幄的谋士,再加上其他名色人物,组成一个三国人物形象体系,长期活在人民群众心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仍属集撰性质,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人创作,但却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历史演义中最成功的作品。小说问世以后争相传抄,刊刻以后不仅在中国社会上广为流传,而且跨越了国界,在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被带到欧洲,很早就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人们称它为里程碑式的巨著。也正因为它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最早的长篇,所以它的情节、结构、语言、还存在一些先天的缺陷,串结在正文中的诗词韵文过于庞杂,一些人物形象呆滞而少变化,有的面目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