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女语》简介|鉴赏

《邻女语》简介|鉴赏

社会小说,十二回,未完。忧患余生(连梦青)著。初载《绣像小说》第六至二十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至三十年(1904)一月出版。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据《清代轶闻》称:“《邻女语》一书,记庚子国变事颇详确,文笔清隽可喜,实近日历史小说之别开生面者。惟十数回后久未续成,坊间亦未易寻觅,询之书贾,多不知是书名矣。”

书中写镇江地方有一将门之子金坚(不磨),闻庚子事变,联军入京,两宫西走,决意北上,伺机为国效劳。于是变卖家产,只身偕一仆出发。以下所写,皆金不磨一路所见所闻,读来颇有身历其境之感。他先到扬州,遇到溃退之游兵散勇,险为其打劫。到尼姑庵住宿,闻二尼夜谈,诉洪杨之乱时官兵暴行。清晨出发,见乱兵“排山倒海”而来,一片惊惶。经王家营,见逃兵纷纷卖马换钱。此后,途经山东境内,夜宿郯城一客栈,听店婆子说“北上放赈老爷”趁机凌辱百姓,害死人命的故事。 日间经过各处, 由沂州、蒙阴而新泰、泰安,“惟见土阶茅茨,尘沙横飞,赤地如烧,饥民菜色,从无一耕获之乡。老少男女,相率跪于道旁,一见着南来过客,即相与伸手乞食。”到济南,观看巡抚袁世凯操练行军,见“观者甚少,不觉太息中国人竟无尚武的精神”。进至荏平,德州,道旁尽是冻毙死尸,一丝不挂,原来因难民不堪酷寒,一人冻毙,衣服即为同辈剥去护冷。到了东光,在一片野林中,挂满男男女女的头颅。这是袁世凯手下军官清剿义和团的成绩!也见到洋兵拆屋烧火,以取暖御寒的情景。在华洋军队交界之处,取得路照,即北上天津。

以上六回内容,以金不磨一人行踪为线索,写来有条不紊。不料到此笔锋一转,搁下金不磨不提,另起炉灶,写出一段一段互无联系的片断故事:有刘光才意外破敌,谪臣沈敦和为德军征粮且请其保护地方不受滋扰的故事,有毓贤在山西大杀教士的故事,更有倒述义和团起事、“大师兄”张德成在天津大杀商人,聂士成部剿戮义和团。然后更是将庚子事变从头一一述来:天津破城、制台自杀,张德成逃亡,聂士成战死,徐桐杀袁昶,徐桐悬梁,最后写到徐承煜、启秀被日人擒获,复又释放……

作者通过金不磨北上见闻,展现了一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天灾人祸,权奸当道,正是清室将亡的气象。对于这场灾难,作者一怨愚昧的义和团,二怨昏愦的当朝权贵。在山东眼见官兵“剿匪”的“赫赫功绩”之后,主人公金不磨的想法是:“这场惨杀,虽则皆由乱民自取,然而终是这班顽固大臣酿成的奇劫,不是这班愚民平白构造的。”“到了这时候,反受了长官的凌虐。孔子说过:‘不教而诛,是为虐民。’……若是朝廷尚不知顺时利导,改变旧章,立意图新,将来激成水火一场浩劫,只怕比此火还大呢!”认清构成劫难的主凶是顽固大臣,这种态度,代表了当时知识界的主流,其基本倾向是进步的。作者虽然痛恨少数义和团首领,但是对官兵枉杀愚民,仍抱责难,客观上也暴露了当时朝廷,一则利用团民,一则杀戮团民的无耻嘴脸。

作品写得好的是前六回。许多地方写出当时骚乱仓皇的气氛。除了上述山东境内赤地千里的描写之外,开头写南下逃难的大官贵戚也很生动:“只见那游勇溃兵,如排山倒海而来,背大旗的背大旗,背枪的背枪,抬缸灶的抬缸灶,……又见来了一大队兵勇,穿着总统江苏全省勤王亲兵队号褂,簇拥着无数二人乘的,四人乘的,八人乘的官轿,匆匆而来。不磨不觉大惊,以为江苏勤王兵打了败仗。……那晓得就近一看,那坐八轿的,都是一个个美貌妖娆,香气喷溢,仿佛上海滩上的女倌人一样。坐四轿的,不是雏鬟鸦婢,即是半老徐娘,个个在轿子里嬉皮着脸,向路人微笑。那坐二轿的,到是一班尖头小耳,俗气满面男子汉,好像是二太爷三小子的模样。不磨甚为诧异。仔细打听,……是江苏、浙江、湖南三省大员,在京里逃出来的官眷……”字里行间,写出作者对统治者腐败无能的愤慨和谴责。如此,也才产生了塑造一个忧国忧民,只身救天下的英雄人物的设想,这个人物是作者的希望所在,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