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谐记》简介|鉴赏

《齐谐记》简介|鉴赏

志怪小说集。《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七卷,题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旧唐志》同, 《新唐志》入小说家类。作者事迹不详,今人多以为晋末宋初人。成书亦在宋初。该书亡于赵宋,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法苑珠林》、《初学记》、 《白孔六帖》等类书中,其中《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征引最多。常见的辑佚本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和鲁迅《古小说钩沉》本,均为十五条。

庄子·逍遥游》曰: “齐谐者,志怪者也。”本书题名即取义于此。思想源出于道家,然其内容所记神鬼怪异事,却有浓厚的佛家思想。 《范光禄》条中,直言“佛使我来治君病也。”宣扬佛主拯救人间苦难;《董昭之》条,写董昭之于钱塘江救一蚁精,后董因事入狱,受蚁精打救,越狱后遇赦,也是一种行善得报的佛家思想; 《吴道宗》条写其母化虎食人,为患乡里,后被百姓格击射杀而死。文中记道宗母说:“宿罪见谴,当有变化事。”明确地告诉人们,社会人事都受天谴,前世罪孽,今世必然报应。与此篇同类的还有一则化虎故事,颇为离奇:

太元元年,江夏郡安陆县薛道询,年二十二。少来了了,忽得时行病,差后发狂,百治救不痊。乃服散狂走,犹多剧,忽失踪迹,遂变作虎,食人不可复数。后有一女子,树下采桑,虎往取食之。食竟,乃藏其钗钏著山石间;后还作人,皆知取之。经一年还家,复为人。遂出都仕官,为殿中令史。夜共人语,忽道天地变怪之事。道询自云: “吾昔曾得病发狂,化作虎,啖人一年。”中兼道其处所姓名。其同坐人,或有食其父子兄弟者,于是号哭,捉以付官。遂饿死建康狱中。

本篇写薛道询病后化虎,食人无数。一无辜采桑女子,身受其害,食后还将其钗钏置山石间,“后还作人,皆知取之。”这种恶行,令人切齿,故最后被捉以付官,饿死狱中。表现了人们对有意为恶者的严峻惩罚,还是较有思想意义的。在艺术上,它情节复杂,叙事委曲,刻画细致,情辞兼美。比起任昉《述异记》中“封邵化虎”的故事,更具有小说的特点。

《齐谐记》中最好的故事应该说是《国步山》条:

国步山有庙,有一亭,吕思与少妇投宿,失妇。思逐觅,见大城,有厅事,一人纱帽凭几。左右竟来击之,思以刀斫,计当杀百余人,余者乃便大走,向人尽成死狸。看向厅事,乃是古时大冢。冢上穿,下甚明,见一群女子在冢里。见其妇如失性人,因抱出冢口。又入抱取在先女子,有数十,中有通身生毛者,亦有毛脚面成狸者。 须臾, 天晓,将妇还亭。亭长问之,具如此答。前后有失儿女者,零丁有数十。吏便敛此零丁至冢口,迎此群女,随家远近报之,各迎取于此。后一二年,庙无复灵。

志怪小说中狸精撮人的故事并不少见,而此篇中的狸精专撮妇女,供其淫欲的发泄。更为蹊跷的是事情发生在一座山庙里,庙里的神灵不能保护人,而让一群狸精为患妇女。宗教的虚伪,以及有些人利用宗教宣传作幌子坑害人民的罪行便可想而知。文中写吕思不怕狸精,以刀斫杀百余,表现了勇敢的斗争精神。描绘受害者的形象, “如失性人”, “有通身生毛者,亦有毛脚面成狸者”,更加使人同情、怜悯。全文不足二百字,叙事写人,语言简炼而又形象生动,在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可称其为思想和艺术双美的作品。

今存《齐谐记》各篇,大都在离奇的故事背后,蕴含着社会人事。那些作宗教宣传的故事,也没有干巴巴的说教,倒表现了一种感人的艺术力量。说明宗教侵入文学这一园地以后,利用小说这一艺术手段传播宗教信仰,带有更大的蛊惑性。但这也同时说明了此书在艺术上取得的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