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嵩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是苏轼徐州石潭谢雨道上所作五首《浣溪沙》的第五首。词人到农村巡视一天,可以说很疲劳了。但由于农村风光喜人,丰收在望,民风朴实可爱,因而词人在回徐州衙府的路上,却是兴致勃勃。这一首,就是写词人回府路上的所见所感。
这一首,词人仍从写景着笔:“软草平莎过雨新”。春末夏初,各种野草都已露出了地面,但都还没有长秸,没有抽梗,如同毯茵铺地,所以说:“软草平莎”,各种草既软又平。“过雨新”,一场细雨过后,更加新绿可喜了。这句虽为写景,却点染了词人的快意爽情。“轻沙走马路无尘”,在平坦的沙路上,马儿轻轻地跑起来,竟然不见半点尘土;通过写马跑的轻捷,映衬了词人心情的轻松愉快。这风光何等好哇!于是,词人发出由衷的感慨:咳!“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出自《论语》,那里面有“长沮、桀溺耦而耕”的句子;长沮、桀溺,都是人名;“耦耕”就是两人一起耕作;这里是指词人想与农民一起耕作。这句说,我什么时候才能从官场中抽出身来,与农民一起过躬耕田园的生活啊!
下阕说:“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雨过天晴,土地湿润,阳光充分,万物争荣,桑麻油光闪闪,就像刚刚用水泼过;和风吹来,白蒿和绿艾都散发着袭人的香气,就像薰炉中的薰香,阵阵扑入人们的心怀。为什么感到农村处处可爱呀?“使君元是此中人”,我这个太守原来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个呀!词人出生在农村,青少年时代住在农村,而今向往着农村,所以以“此中人”自许。
也许有人会问:苏轼是否真的想当农民?如果说“是”,那么他为什么一辈子都没有当农民?如果说不是,那么“何时收拾耦耕身”岂非是一种做作之态?
是的,过去常有人以此否定了作品的积极意义,甚至以此作为否定词人的口实。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古代词人,只要他真诚喜爱农村,喜爱劳动人民,关心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就已经很好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苏轼去当一个典型的农民,我们阅读诗词,决不可把它当作“志愿书”来读。这正如我们读了那些“愿作鸳鸯”、“愿为比目”、“蝴蝶双飞”的诗句,不必要让古代那些忠于爱情的男女青年真的变成鸳鸯、比目鱼、花蝴蝶一样;因为如果真的变成那些东西,岂不反而糟糕?就农民的意愿说,恐怕还是希望苏轼继续当好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好太守,而不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农夫。
总起来看,作者这五首《浣溪沙》小词,生动真实地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民,关怀农民,关心生产的好思想好品格,表现了作者与农民同乐、休戚与共的从政作风。从作品的描写看,他真诚地喜欢农民,农民也热烈欢迎他。他下乡来了,“黄童白叟”都是那样欢快,毛头小伙子由惊惧而亲近他,姑娘们像迎接亲人那样“旋抹红妆”。他对待农民,态度平等,和蔼可亲;他喜欢那些腼腆而热情的男孩,也喜欢那些爱美怕羞的女娃;他乐“黄童白叟”之乐,充肠老农之急;他欣赏“络丝娘”的勤劳和睦邻,更陶醉“村南村北响缫车”的劳动气氛,他向老农问话,到农民家求茶解渴,甚至以“使君元是此中人”而自豪;这一切充分说明,苏轼确定是一位与民同乐的好太守。
从“词”这一文学领域的发展看,这组词主要写农村的风光、农民的勤劳、淳厚的民风,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专写儿女情态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从此以后,农村词的题材逐渐成为词的内容的重要部分,辛弃疾的农村词,便直接受到苏轼词的重要影响。
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香艳字眼,不用华丽词藻,不采生僻典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爽朗明快的调子来歌咏农村风光,这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