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杨士奇
竹君子,松大夫,梅花何独无称呼。回头试问松和竹,也有调羹手段无?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松、竹、梅这“岁寒三友”是高尚人品的象征。刘桢《赠从弟》诗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以松比喻他从弟的品性,有赞美和勉励两重意思,希望从弟在政治上能坚持理想,不同于流俗。道璨《题景苏堂竹》:“见竹如见公,北麓能不俗。回首熙丰间,几人愧此竹?”把竹子比做直道而行,不依附,不谄谀,不以私害公的一代伟人苏轼。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的劲节自比。皆是其例。
竹和松,还另有美称雅号。竹虚心有节,素有“君子”之称。松树则有“大夫”之号。《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封泰山,“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而梅花虽然既具有内在的性格美,又具有外在的形象美,却似清贫之士,没有尊号。词人不禁为之抱不平:“梅花何独无称呼?”然而古代以梅调酸味,故梅有“调羹”之用。《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商王武丁用傅说为相,将他在治国上的重要作用,比之如烹调中的盐、梅。从此“调羹”便有了双关之意,常用来代指宰相的职责。由此观之,梅虽无虚名,却有很重要的作用,故词人忍不住“回头试问松和竹:也有调羹手段无?”意谓松和竹虽有其名,却无其实,而梅则是有其实而不争其名了,梅品自然就高于松、竹。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有一段故事。据《历代词话》卷十所载:“宣德中三杨在内阁,有从官出松竹梅来题者,荣题松,溥题竹,后皆书‘赐进士第’、‘赐进士出身’。独士奇起于辟召,乃作题梅词云云,盖《桂殿秋》也。世以此定三杨优劣。”杨士奇、杨荣、杨溥,俱能文章,且均久为辅政,时称“三杨”。杨荣、杨溥因为有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的“学历”,连写一首词也要搬出这块招牌。而杨士奇起自草野,应召以辟举入仕。适值三人共同题词,松、竹已被杨荣、杨溥先占,士奇则巧妙地以梅自比,和他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此词构思奇特,讽谕得体,为士奇赢得了极大的声誉,成为时人“定三杨优劣”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