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也不深

作者: 林文琛

沙滩周围的人们,

都只向一边凝望。

他们背对着陆地,

终日眺望着海洋。

每当有海舟驶离,

船身若不断上升;

沙岸更湿象玻璃,

映出立鸥的倒影。

若论事情的真相

陆上更变化多端——

海水总冲向沙岸

人们总呆看海洋。

他们望不了多远。

他们望不到多深。

但是这岂能阻止

他们向大海凝神?

(李文俊译)

(美国)罗伯特·弗洛斯特

这首诗描述了一幅有趣的生活图景:人类对自己栖居的陆地已不甚关注,但对神秘的海洋却倍加神往。看,人群汇涌到海边,背对陆地,向海圾目眺望,仿佛要把大海望穿。过船、湿岸、立鸥无不激起他们无限的兴致。尽管他们看不到纵深,但这又有何妨!品读此诗,深感它具有鲜明的“弗洛斯特风格”,即在亲切具体的形象描述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某种并不玄奥又似难以穷尽的普遍的生活现象或哲理。本诗从海边落笔,先展现人们向洋眺望的情景,接着借助议论,让陆地与海洋、涌向陆地的海水与涌向海边的人群形成逆向对比,最后含蓄地慨叹了眺海人的视线和心境。全诗使用一种略加提炼的流畅的口语,运用白描手法呈现习见的生活现象,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余韵无穷。这首诗涉及了生活的哪一方面呢?读者一般认为,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现象:人们对已知已得、与己相关的事物(诗中以“陆地”象征)往往不再关注、兴趣,而对朦胧未知,难以企及的目标(诗中以“海洋”象征)则总是悠然神往。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即普遍存在的猎奇探魅的人性心理。诗中的描述,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美国19世纪名作《白鲸》开篇的场景:出海冒险之前,主人公以实玛利和“成千上万的人都站在”海边,“盯着海洋出神”,“他们只要不掉进海里,是一定要尽可能走近海洋的。他们就站在那里——一连几英里,一连十几英里都是。”(引文见《白鲸》中译本)两个场景,何其相似!似乎都意味着人类对海洋的好奇心、恐怖感和征服欲,推而广之,似也象征着某种新的探索、追求的酝酿以及此中的观察、沉思、抉择等全部心灵搏动。当然,对这首诗的理解远不止于此。比如,有的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激发人的那种永恒的追求是不得报偿的,但它却深深地植根于人性之中”,也有人说,诗歌反映了“诗人对人之所欲和人之所能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的意识。”还有人说,这首诗表明“我们都将继续地、永远地怀疑、等待、企望和探寻。”等等。这也说明这首诗的内涵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