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荣街
死寂、凝固,茫茫荒原……
风,吹着号角,拉开捕捞死亡的网,等待着。
野兽,圆睁着惊恐的眼,胆怯地逃走了。
复活了的掷铁饼者,突然跃起,踏碎一个古老的梦。
他大步走来。
热血,在暴起的筋管里突奔。隆起的弹性肌肉,进发着生命的力。
带着野马的狂纵,海啸的怒涛,肆无禁忌地踏进了上帝脚下那幅亘古不变的静止的画
硝烟未退的脸,黧黑中浸着紫红。
撕开面前漫天风沙张开的网,带着雷声的脚步,震得大地微微颤抖,沙砾无力的呻吟。
他面前,隐现着飘动的篝火。
背后,刻下一行强者的脚印。
丛莽的路障,被踏倒了。
划破的衣棠,被血染红,被染红的还有骆驼刺上残存的小花。点点殷红的珠子,随着前进的脚印,撒落在沙海上。
他艰难地向前跋涉……
飘动的篝火,在眼前闪动。
那不是探照灯强烈的光束。
喷火的烈阳,贪婪无情地吸尽他体内所有的水分,通红的烙铁,在他嘴唇烫起无数燎泡。
死神送给他温存的一瞥。
坟墓,前进旅程上的驿站,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储存着永恒的安逸。
他走着,疲惫而艰难。
踩着太阳、月亮、星星织成的图案。
他越过了山川、河流、大漠……
无数重叠的脚印,筑成开发者之路,化成壮丽的诗,亢奋的歌,流向大漠深处的河。
耳边隐隐传来母亲的叮咛。
手扶满枝桃花的树,那少女就在他身后站立,深情地凝视着瀚海中踽踽行进的他,等待着他抱起那被历史丢失的弃婴,被冷落了的地球的一角。
他跋涉着,向着瀚海的彼岸。
追着那团飘动的篝火,去寻找那个即将在地平线上出现的葱茏世界。
掷铁饼者抛出的,绝不只是一道转瞬即逝的空中弧线;抛出的铁饼,将击碎大漠中永恒的静止、僵死和寂寞……
伊萍
希腊的著名雕塑大师米隆,创作了尽人皆知的“掷铁饼者”。这件青铁制作的雕像(现存者是后人的大理石仿制品),抓住了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的最紧张,也是最有力的瞬间,集中表现了运动员的意志和动态,使人立即能体会到运动员充分准备的动作和他即将进发出来的巨大威力。千百年来,这件艺术珍品成了“力与美”的象征。
伊萍的散文诗《复活了的掷铁饼者》,不是对今日体坛运动健儿的赞美与描绘,而是取其强健有力的形态,执着坚毅的意志,映衬类比,唱给大漠“开发者”的一曲颂歌。
作者一起笔,便展开了勇敢的拓荒者面对的险恶环境:茫茫荒原,一片死寂,“风,吹着号角,拉开捕捞死亡的网”,野兽惊惶逃走……大漠的开发者正是在这种严峻的考验面前,“突然跃起”,“大步走来”的。接着,诗人用隐约接续而又层层推进的一些段落,对一往直前的拓荒者展开了具体描画:热血在他暴起的筋管里奔突,隆起的肌肉迸发出生命力;他撕开漫天风沙张开的网,迈开挟着雷声的脚步,在沙原上“刻下一行强者的脚印”;他踏倒丛莽,鲜血染红了划破的衣裳,他披星戴月,越过山川、河流、大漠;母亲的叮咛,恋人的期待,都激励着他在瀚海中不懈地跋涉……通过这些描写,一个生活中强者的高大形象,十分鲜明地挺立在读者面前,在作品中,诗人精心地安排了“飘动的篝火”,让它在“开拓者”的面前一会儿“隐现”,一会儿“闪动”,正是这一团希望之火与理想之火,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奋进的力量!作者还善于运用结构相同、意义相近的语句,重叠复沓,加强表达效果:“他大步走来”、“他艰难地向前跋涉”、“他走着,疲惫而艰难”、“他跋涉着,向着瀚海的彼岸”——这些语句分别放在不同段落被反复强调,也都有助于形象的刻划与塑造。
读伊萍的《复活了的掷铁饼者》,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鲁迅《野草》中的一些作品,无论作者是否在刻意学习、借鉴,所受到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里的“掷铁饼者”(亦即大漠跋涉者)的形象,同鲁迅笔下的“过客”、《这样的战士》中的“战士”的形象,似有若干相像之处。“掷铁饼者”也有一种勇于探索、永不停步的意志与精神,作者借鉴鲁迅散文诗的表现手法,也是以象征色彩十分浓厚的艺术形象,抒发了强烈的主观情怀。作品的思想蕴涵是丰厚的,它所讴歌的“开拓者”,可以是脚踏实地跋涉在荒原大漠上的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也可以视为一切勇于开拓、披荆斩棘、不断求索的改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