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叶派诗群·唐祈·雾》新诗鉴赏

《九叶派诗群·唐祈·雾》新诗鉴赏



灰白的雾,

在夜间,走着

它粗笨大白熊的脚步。



比云卑湿,龌龊,

走着,走着,又蹲下来

它没有重量的

庞大白色的臀部。



慢慢地,慢慢地

升上来——

又向更低的地方走去。



它遗忘了后面安谧的

山恋、树木,交叉的公路

和栉比的茅屋,只有它

能扯起一块无穷大的天幕,

蒙蔽了人们清醒的眼目,

使一切渐渐软弱、模糊

从它恶劣的鼻息里,



城市,顿时变成灰沉沉,

像座没有厚度的贫民窟。

昏黯的街道上水分迷濛的

黄昏,要瘫痪在行人的近视眼里,

茫茫的雾气中没有了

空间,兀立着几个朦胧的轮廓。

码头上整日滞呆着的货物堆,

只有污秽的老鼠在那儿

卑鄙的灰色小动物啊……



渡船隔膜地叫唤:

夜提早了时间,施过催眠术的

江汉关大钟快昏睡了,

路灯却想着些辽远的事情,

有着过多身体自由的流浪儿被拘留

在没有白色厚墙的牢房,

屋顶与屋顶们渐渐消失,

雾更大了,

只有它,和彼此认识。



它使囚居在

暗室里的记者,思想家,

学生们,扪着头脑叹口气,

手拿着发表不出的消息……



它窥伺一扇灯光的

窗户,纯洁少女失眠的呵欠

吐着灯似的孤独,睁着眼

看恶梦的世界。



它却小心地守护,

像一群派来的白种秘密人员,

团团围住最孤僻的一幢高屋,

那些阴谋家、战略家、军火商人

利用和平做白色烟幕,

怎样在用人骨划着地图

每一平方自己的国土上。

支配多少新式的

却装配了死亡符号的血肉,

他们狞笑,假装着糊涂……



雾啊,扩大了,掩护了

拖在后面无期的霪雨

下落, 人民再不用试探了;

灰色的和平下面黑暗的

一片战争的泥泞。

此诗写于 1947年的重庆。所谓“雾”,既指雾都重庆特有的自然现象,而更深的寓意则是对那个黑暗昏昧年代的批判。这首诗在构思上可能受美国诗人桑德堡一首同名小诗的影响:“雾来了,踮着猫的细步。他弓起腰蹲着,静静地俯瞰/港口和城市/又继续往前走。”但唐祈的这首诗,内容更为深广博大,意象的层次更复杂。桑德堡对他的启发,不是情绪上的共鸣,而仅是意象上的局部契合而已。在第一节中,诗人将桑德堡的“猫的细步”改为“粗笨大白熊的脚步”,将“弓起腰蹲着”改为“又蹲下来/它没有重量的/庞大白色的臀部”,这就增加了诗歌带有规定性的情感判断。接下来,诗人就脱离了桑德堡,展开了他丰富精致的想象和联想,将“雾”的内涵揭示无遗。

“雾”是卑鄙的、妄自尊大的,它不是像暴雨那样用冲撞力洗刷世界,而是扭曲世界、使之一片昏昧龌龊,你抓不到它,但又无时不感到它阴森歹毒的力量。它隐去了山峦、树木、建筑和公路,扯起一块弥天大幕,使一切都疲软了、瘫痪了,它的目的是“蒙蔽了人们清醒的眼目”。在这种看不清道路、找不到方向的氛围里,空前活跃的是“卑鄙的灰色小动物”老鼠。这里, “雾”的象征性内涵是十分明确的,对当时执政的独裁者的阴谋伎俩的戳穿,没有比“雾”的象征更为恰切和有力的了!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者的法宝: “愚民”;让你不得死而“赖活着”;让你看不到远方,只能在这一片卑湿的包围里渐渐腐烂掉!“雾”消失了牢房和其他屋顶的界限,其实,它们何曾有界限可言!苦难的人民不都是生活在一所牢房中吗?

在第三节,诗人索性将诗意明晰化,直接点出“雾”的“社会含义”。它围困着人的思想,消磨着人的精神生命,使那些充满良知的呼唤都成为“发表不出的消息”;它对每一扇“灯光的窗户”都秘密地“窥伺”,看到人的呵欠和孤苦无依的眼瞳才感到放心,它实在是这“恶梦的世界”的守护煞神!在“雾”的掩护下,那幢阴谋的策源地——“最孤僻的一幢高屋”里,阴谋家、战略家、军火商人在筹划着倒卖人民鲜血的计划,他们受“雾”的掩护,同时又在制造新的“雾”——“利用和平做白色烟幕”。这是怎样一个污浊的世界啊,这样的世界不能等太阳出来驱散“雾”,而只能用火烧掉它,统统烧掉,在废墟上另建家园!最后,诗人写到了人民的觉醒,他们知道暂时的“雾”貌似不够凶猛,但它“扩大了,掩护了/拖在后面无期的霪雨”。所谓的“和平”不过是一团迷雾,它是为日后连绵的战争做喘息,这“雾”中的“和平”,不过是腐烂的过程。这些,都“再不用试探了”,放手烧吧,这是惟一的选择!

这首诗构思精巧,通篇围绕着“雾”来展开,无一句不涉及它又无一句无暗示性含义。诗人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技巧,又加以变通改造,去掉了其中的玄秘成分、忧郁成分,代之以犀利的洞察和坚定的否定。在那个时代里,这样的诗无疑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投枪和匕首”。尤其可贵的是,诗人没有为了观念而在艺术上做丝毫上步,他精心构思,巧妙设象,推敲每一个字词,使此诗成为精品。唐祈的另一首诗《时间与旗》是他的高峰性创作,由于篇幅过长,在这里只好忍痛割舍。诗人的诗歌观念是深刻的,他认为: “从现实生活到诗的形象,有一个必要的艺术转换过程,把一切可见的东西转换为不可见的精神产物。……单纯的模仿现实的狭义现实主义创造观,是不可能真正表现出现实的真实性和丰富复杂的内涵的。只有以现代主义为基调,揉进象征和现实才能表现出生活的深度和艺术的真实性”(见《星星》1988年7期《诗论札记》)。从诗人这段话去返观《雾》,我们可以认为,诗人是完美地实现了他的创作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