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诗群·车前子·蒲团》新诗鉴赏
心远地自偏
于天空下喧哗的这个城市
草蒲团,使你想起
乡下的谷堆了
风毛茸茸地刺来
坐穿几只了呢
红莲花哪会盛开
也就永不枯萎
一座名山里,记得
有一只石蒲团的
黑瘦的松鼠咬着松子
把壳吐向万丈
深渊
还没有炉火纯青
所以你浮想联翩
蒲团,这古朴的东西在今天的都市已不多见了。诗人对一只草蒲团如此动情,为什么? 因为它是用来闲坐的,在闲坐中才能产生冲远澹泊的情怀和与世无争空寂淡漠的精神。这是一种艺术精神,一种简淡平和万趣融于神思之中的东方艺术性格。
“心远地自偏”,这开头的一句引自陶潜的 《饮酒》。这句话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显得那么闲和宁静,惟素心人方能领略。“于天空下喧哗的这个城市/草蒲团,使你想起/乡下的谷堆了/风毛茸茸地刺来”。静照的地方不是陶渊明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是在 “喧哗的城市” 里,更显得难能可贵,脱尽尘滓! 静由心生,静中见境,“乡下的谷堆” 是诗人心灵内部与城市生活拉开的距离,虽淡淡一笔,但百感横集,暴露了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 现代生活对人的异化。生活在尘市之中,精神紧张而无所依归,“乡下” 就成了想象中的安顿心灵的地方。这里的 “乡下”,不宜做实解,可视为与城市生活孤立绝缘的内心天地。这样看来,真正做到漱涤心境是很难的。但之所以难以企及,方显得艺术人格的可贵诱惑; 正是这种诱惑,使诗人 “坐穿几只” 草蒲团。心静如莲,莲不会盛开,“也就永不枯萎”,一如心境永不宁和才有这企求宁和的修炼过程。这里,过程即目的即价值。“一座名山里,记得/有 一只石蒲团的/黑瘦的松鼠咬着松子/把壳吐向万丈/深渊”。这是一个大跨度跳跃的非理性联想,它与上文有着内在的气格上的关联: 一种萧索宁静的气氛。静而见深,淡不可收。空山。石蒲团。松鼠。深渊。这一系列物象组成一幅画面,既空且灵,正好回应了诗人“心远地自偏”的审美追求。这仿佛是电影中的象征蒙太奇,通过观众对画面的意会(不可言传),领略导演的用心。
最后,诗人淡淡地自嘲一下,“还没有炉火纯青/所以你浮想联翩”。虽然诗人超越尘俗的修炼失败了,但我们毕竟读到了他深静淡泊的诗篇。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炉火纯青”,这心襟这气象还是“浮想联翩”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