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藜·红的雪花》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鲁藜·红的雪花》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鲁藜

 

冬天,在战斗里

我们暂时用雪掩埋一个战死的同志

 

雪堆成一座坟

血液渲染着它的周围

 

血和雪相抱

辉照成虹彩的花朵

 

太阳光里,花朵消溶了

有种子掉在大地里

在有关抗日战争的诗篇中,鲁藜《红的雪花》写得洗练而富于浪漫的情思。阅读这首诗,不禁使人想起法国大诗人雨果的一番重要论述:诗人既要有一双“留在地上”的脚,又要有一对“飞上天空”的翅膀(《〈九三年〉前记》)。鲁藜作此诗时在聂荣臻司令员领导的晋察冀边区,这是一个既可威胁敌人占领的北平、天津,又能捍卫我陕甘宁边区的极其重要的抗日根据地,诗人的双脚不知穿越过多少道敌人的封锁线,攀登过多少个根据地的峻岭险坡,如今,他又牢牢地站在雪地里,和战友们一起匆忙“用雪掩埋一个战死的同志”!

此诗实写战斗的仅此一节,从短短的两行中,我们知道了战斗发生的季节:冬天;发生的地域:雪地;而“暂时”一词则透示了这是战斗的间隙,底下随时可能发生又一场恶战;如此遣词造句,真可谓惜墨如金了。

诗人从第二节开始,很快振动了想象的翅膀:“雪堆成一座坟/血液渲染着它的周围”,虽是实写亲眼所见,却也渗透了诗人坚定的决心和崇高的信念。其中“渲染”一词即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与其说这是在沉痛地哀悼牺牲的战士,毋宁说是用“血液渲染”的壮丽形象召唤着无数后来者。果然,诗人在第三节用了“花朵”的生动比喻,把读者的视线从有限引向无限,从已成过去的战斗引向充满理想的明天,实现了诗歌意境的第一次升华

诗人把又一次升华放在结尾。有花朵才有种子,这是最普通的生物常识,诗人承接前一节,扣住作为比喻的“花朵”作了进一步的引申和发挥:“有种子掉在大地里。”这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人们常说“革命的种子生根开花”,那不过是一种纯粹的比喻,说多了,人们可以理解这番比喻的含义,但恐怕再也不会在头脑中重现生动的形象了,而鲁藜此诗中的“花朵”、“种子”之喻则不同,它是逐步由实而虚,由特定的情景向深广的意蕴的升华。沿用雨果所说的话,则是双脚站在战斗土地上的诗人,凭藉想象的翅膀逐渐“飞上天空”,从而具有更为宽阔的胸怀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