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话·郑敏》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无声的话·郑敏》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无声的话,不是话

  只是震波

聋了的耳朵

 能听见它

 

一个天南

一个海北

背靠着背

目光瞧向

  相反的方向

 

突然,那听不见的竖琴

琴弦颤动

所有的树叶都颤抖了

 

他们转过身来

听着树叶的信息

感谢自己是聋子

 

这是《心象组诗》之十二。我们久已被声音所包围。大声疾呼、谆谆教诲、耳提面命、花言巧语、连续报导、小道消息、街谈巷议、正式通知、庄严宣布。我们真的听到了些什么吗? 反正声音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你能否忍受一个无声的世界呢?

看惯了有声电影和电视的现代人,不妨体会一下观看“默片”(无声电影)时的人们的感受。你只需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的音量控制纽,拨到零刻度就行。你看到人们的嘴唇在噏动,手势激烈,表情生动,眼神峻切,但你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他们的话语,成了“无声的话”,这实验有点儿滑稽。倘若你的滑稽态度渐渐消失,渐渐产生出一种严肃的心情注视这种不出声的对话时,这画面便呈现出一些令人感动的意味。

我们有时会做一些无声的梦,万籁寂然中影象一一掠过。有时,一些“心象”悄然涌现,静静地凝视我们或被我们所凝视。这首诗就像一段极短极短的“默片”,只有影象,没有音响,用有声的语言写出一个无声的世界。无声的世界一如透明的世界是一种抽象,任何抽象都可能导向某些“形而上”的思考。在只有震波没有音响的画面中,颤动和眼神不再具有现实性,却具有某种“超现实性”。这种“无声的话”到底有什么非同寻常之处?

诗的第二节写了人际之间的距离、隔膜和歧异。天南海北、背对着背,相距如此遥远、视线又如此相悖,沟通似乎是永无可能了。甚至在摩肩接踵的拥挤之中或在面面相觑无言以对的时刻,人们也未必能够沟通哩! 但是,诗人笔锋一转,一架隐在的竖琴无声地颤动了,信息得到传达,无声的话语使人们回眸相向,灵犀相通。——为什么诗中说“他们感谢自己是聋子”呢?听力健全的人不会去注意那种细微的震颤。在喧哗与嘈杂之中,在激烈言辞或信口雌黄中,在老生常谈或惊人之论中,在诺诺连声或反唇相讥中,在甜言蜜语或恶语诟骂中,人们真的听到了些什么吗?人们说得太多也“听”到了太多。那有声的话语既揭示了什么又遮掩了什么,既表达了什么又混淆了什么。在说出一种意思时已污染了那意思,在确定一种意念时就禁锢了那意念。也许,应当把外在的“音量控制纽”拨到零刻度,用心来倾听那“无声的话”吧! 幸亏我们是聋子,才如此敏感地感到了那微弱而珍贵的震波!

古人说:“大音希声”,又说:“勿听之以音,乃听之以气;勿听之以再,乃听之以心”。用现代诗的形式抒写出一种与古老的哲理暗合的“心象”,我们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体验了超越时空限制的、那种永恒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