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
[述要] 孔子进周公庙,遇事都发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叔梁纥之子懂礼呢?他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后便说:“这正是礼呀!”
[事主档案]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六十八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其学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所谓“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在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美学上,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奉为圣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