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分类
《礼记》,一般指西汉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其中一些篇章所记孔子的言论,其价值可能不在《论语》之下,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内容。《礼记》论述了礼的性质、意义及其作用。《礼记》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仲尼燕居》《孔子闲居》《中庸》《儒行》《大学》等49篇,对我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比如《礼运》中所说的“小康”“大同”“天下为公”等都是儒家传统文化中闪烁光辉的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影响都很大。其中的《中庸》《大学》两篇被朱熹列入“四书”。《礼记》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亦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但也有个别篇章为秦汉儒生所撰。唐以后,《礼记》地位愈隆,逐渐超越《周礼》和《仪礼》。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等。这部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诸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从散文艺术方面看﹐《礼记》中的议论文,如《礼运》《乐记》等篇的部分章节,雍容大雅,气势沛然,结构严整。记叙文如《玉藻》《坊记》等篇的部分章节,文笔凝练,言简意赅。尤其是《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叙事小品,写得生动形象﹑意味隽永,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如《檀弓》中的“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曾子寝疾”等章,以简练的文字表达出不同的生活场面和人物心理,情景宛然,笔法多变。“孔子过泰山侧”章,形容苛政猛于虎,令人触目惊心。“齐大饥”章只85字,却把黔敖的倨傲,饿者“不食嗟来之食”,写得活灵活现,其中还有服饰、神态、语气的描绘,接近于小说。“孔子蚤作”“晋献文子成室”等章,还嵌以诗歌、偶语,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情色彩。《檀弓》的不少篇幅糅合着想象的成分,而非信史,这一点前人已多有揭示。可见七十子的后学,对于师说也进行了文学性加工。
整体而言,《礼记》这部儒学杂编,内容很庞杂,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有专记某项礼节的,体裁跟《仪礼》相近,如《奔丧》《投壶》。有专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它们是分别解释《仪礼》中《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大射仪》《燕礼》《丧服》各篇的,跟《仪礼》关系最为密切。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篇。有记述各种礼制的,如《王制》《礼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传》《祭法》《祭统》《深衣》等篇。有侧重记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的,如《曲礼》《内则》《少仪》等篇。有记孔子言论的,如《坊记》《表记》《缁衣》《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哀公问》《儒行》等篇,这些篇大都是托名孔子的儒家言论。有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如《礼运》《学记》《祭义》《经解》《大学》《中庸》。此外还有授时颁政的《月令》,意在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当然,《礼记》还有不少篇章是讲修身做人的,比如《大学》《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资料。专讲教育理论的《学记》,专讲音乐理论的《乐记》,其中精粹的言论,至今仍然有研读的价值。
从研究价值及意义上来看,《曲礼》《少仪》《内则》等篇记录了许多生活上的细小仪节,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贵族家庭成员间彼此相处的礼仪。今天看来,这些细节极为烦琐,缺乏生气,不过有些地方依然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可以从生活角度佐证“礼从俗出”的社会来源。《礼记》关于丧祭之类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研究中国宗法制度的人们来说,实是珍贵的文献资料,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对《仪礼·丧服》的补充和说明。《礼记》中还有不少专篇是探讨制礼深义的,这类文章是研究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举例来说,《昏义》是解释“昏礼”制定意义的专篇。一开始就解释为什么要重视婚礼,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所以要在家长主持下搞一套隆重礼节。结婚一事之所以重要,儒家并不着眼于当事男女的幸福,而是:一、密切两个家族的关系;二、男方死去的祖先有人祭祀;三、传宗接代。儒家认为,结婚是家族中的一件庄重的事,不是个人的美事。传宗接代意味着新陈代谢,这样,做人子的不能无所感伤,所以《郊特牲》说“昏礼不贺,人之序也”。郑玄注说“序犹代也”。不仅如此,儒家还对传统社会的各种祭礼、丧礼、冠礼、乡饮酒礼、射礼、聘礼等,在《礼记》中也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显然,研究《礼记》中的这些内容都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体系。
在研究方法的总结性方面,前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遂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汉代刘向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将大小戴《礼记》合论,按内容分为十类:甲、记述某项礼节条文之专篇;乙、记述某项政令之专篇;丙、解释礼经之专篇;丁、专记孔子言论;戌、记孔门及时人杂事;己、制度之杂记载;庚、制度礼节之专门考证及杂考证;辛、通论礼意或学术;壬、杂记格言;癸、某项掌故之专记(详见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无论刘向的八类分类法还是梁启超的内容归类划分方法,对我们今天的《礼记》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