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尚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尚书》自成书以来,在此后2000多年的时间里,其流传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劫难:

(一)第一次劫难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颁布《焚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全部都要送交官府,以集中烧毁。秦朝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到了汉代,政府开始重新重视儒学,今文《尚书》盛行。当然,关于秦朝焚书及其影响,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二)第二次劫难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的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后虽被孔安国献于朝廷,但由于未列官学,故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三)第三次劫难

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这部《尚书》共有58篇,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现今流传2000多年的《尚书》,全都是根据梅赜所献的这个本子编修的。

《尚书》版本的形成、流传确实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历史过程,而且今天所见到的《尚书》文本也是真伪并存。虽然《尚书》文本当中存在不少伪的内容,但由于它的形成时间较早,且一直备受儒家重视,因而其文献价值依然很大。

总而言之,《尚书》是儒家经典文献之一,也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的汇编。《尚书》所保存的商、周时期的诰、誓等材料,是历史学家研究先秦史不可或缺的依据,其中的一些述古之作,由于写作时代较早而具有极高价值。它还保存了我国上古时代思想和文化发展的材料,为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者所重视。从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开始,其经书地位就从未动摇。它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功课,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尚书》的成书、整理、流传过程极为复杂,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书写字体、卷帙构成、具体内容不同的版本;部分内容曾经由帝王朝廷组织学者整理、校勘,颁布为“定本”。今本的主体部分至迟出现于东晋;其部分篇目内容的来源可靠性从南宋开始就遭受怀疑。清初,这些篇目在主流学术界被判定为“伪书”,甚至被排除出《尚书》的内容。近十多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研究的不断进展,学界对今本的定位问题也展开了进一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