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止太宗聘充华
【题解】
本则选自吴兢《贞观政要·直谏》。《直谏》附于《纳谏》第五门。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1),容色绝姝(2),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3)。诏书已出,策使未发(4)。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5);食膏粱(6),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云:“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又陆氏抗表云:“某父康在日,与郑家往还,时相赠遗资财,初无婚姻交涉亲戚。”并云:“外人不知,妄有此说。”大臣又劝进。太宗于是颇以为疑,问徵曰:“群臣或顺旨,陆氏何为过尔分疏(7)?”徵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识,将以陛下同于太上皇。”太宗曰:“何也?”徵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8),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陆爽以为陛下今虽容之(9),恐后阴加谴谪(10),所以反覆自陈,意在于此,不足为怪。”太宗笑曰:“外人意见,或当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乃出敕曰:“今闻郑氏之女,先已受人礼聘,前出文书之日,事不详审,此乃朕之不是,亦为有司之过。授充华者宜停。”时莫不称叹。
【注释】
(1)通事舍人:官名。掌诏命及呈奏案章等事。(2)绝姝:极美。(3)充华:皇宫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九嫔之一。(4)策使:册封的使者。(5)栋宇:泛指房屋。(6)膏粱:肥肉与细粮。泛指精美的食物。(7)过尔分疏:再三逐条陈述。(8)太子舍人:官名,任职于太子宫中。唐时东宫置舍人,掌行令、书表、启奏等事。(9)陆爽:即文中所提陆氏的姓名。(10)阴加谴谪:暗中加以责贬。
【导读】
古代贤明的君臣是将礼教和法律摆在第一位的。此事严格说来并不是太宗皇帝的过失,但太宗发现问题后却能坦然承认错误,并重新下诏书更正错误。太宗皇帝处理事情的气度让人不得不叹服。唐玄宗要建立清明政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和大背景下,皇帝才不会动不动就举起尚方宝剑,官员才不会担心因为一些“出格”的言行而受到杀戮。因此,才会有臣子们诸多的“胆大妄为”出现,也才会有“贞观之治”这样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
【思考】
1.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虚心纳谏,有错即改,在位二十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三十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贞观之治”遂传为历史佳话。那么你认为这对我们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2.魏徵的一生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都堪称楷模,特别是他直言敢谏的可贵品格和辅国治世的深刻见解,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文化坐标和鲜明符号。你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何思考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