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电影·《红色沙漠》
意大利著名现代派导演米开朗基洛·安东尼奥尼的代表作,由安东尼奥尼与托尼诺·奎拉共同编剧,摄制于1964年,彩色,116分钟。于同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影片的女主角朱莉娅娜住在意大利北方的某工业城市里,她的丈夫是一家大企业的经理。朱莉娅娜在一次车祸中受到惊吓,变得有些神经失常,而城中烦人的噪音和滚滚的浓烟更使她感到郁闷不安。她丈夫对她的精神情况处之漠然,从不过问,这使她日夜生活在焦虑和莫名其妙的恐惧之中,与丈夫及儿子在感情上日益疏远,甚至经常作出一些反常的行为。如从过路的工人手中买一块被啃过的面包来吃等。工程师科拉多几句关切的询问曾给她从未有过的温暖,但两人之间的私情却不能给她带来欢娱。她心中所有的仍然是恐惧和孤独。
《红色沙漠》是安东尼奥尼继他的“现代爱情三部曲”之后又一部以人与人之间在感情上无法交流为主题的影片。但与前不同,影片把人的这种精神病态第一次放在迅速和畸形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使影片具有较为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安东尼奥尼在影片中表现了人在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中越来越退回到自身,而日渐丧失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朱莉娅娜曾买下几间房子想开个商店,但她却根本不知道应该卖些什么)。他们既不会爱别人,也不能“理解”和“接受”别人的爱 (朱莉娅娜与科拉多之间的爱情)。有人认为,“红色沙漠”是指人的感情世界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中已荒芜得如同沙漠一般。而安东尼奥尼则将其解释为“充满着人肉的、鲜血淋淋的活跃的沙漠”,即指感情荒芜的沙漠对人的吞噬。
影片在艺术处理上保持着安东尼奥尼自《奇遇》以来一贯的非情节、非戏剧化的叙事方法,以松散的日常生活景象来保持叙事的自然感,而其中对环境的精心塑造和色彩的出色运用,又使银幕造型在真实和自然中富于象征化的表意色彩。影片的环境造型以林立的烟囱、巨大的高墙、滚滚的黄烟和团团雾气,暗示了现代工业文明与人的敌对性,而常常是阗无人迹的街道、工厂,以及那些现代化的工厂四周触目的垃圾和荒凉的背景则突出了影片所着意表现的荒漠感。此外还有工厂里机器轰鸣的噪音及尖啸声。当朱莉娅娜与科拉多作爱时,这种噪声曾作为她的幻觉再次出现,使她心神不安,作为安东尼的第一部彩色片,他在色彩的运用上采用了一种“主观化”的方法,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表意原素。影色的基本色调明显地偏红,而在一些场合中,则又有意识地突出另一种色调,如在一个街头的场景中,安东尼奥尼把周围的房屋乃至小摊上的水果都喷上了暗淡的灰色,以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在朱莉娅娜与科拉多幽会的断落里,还可以看到同一场景中色彩的转换。当朱来到科拉多居住的旅馆时,一条色彩苍白的过道把观众带到光线暗淡的室内。其中红色的座架显得格外刺目。在他们作爱时,室内的色彩含混不清,而作爱结束后,整个房间则浸淫在一片桃红色中。
一些评论家指出,在影片背后还充满了对但丁的《神曲》的暗示。影片的摄制地点拉韦纳正是当年但丁作参考来描绘其《炼狱篇》中的人间天堂的原型。而安东尼奥尼则在片中强调了这里环境的腐朽和污秽,似乎是在暗示但丁眼中的乐园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的地狱。同时,科拉多则又是以但丁笔下的尤利西斯为原型的。科拉多在拉韦纳招慕工人去南太平洋某地建造工厂,而尤利西斯也正是在那里破斧沉舟,试图攻占炼狱的山峰。此外,也有人把 《红色沙漠》看作是安东尼奥尼从社会性主题转向心理分析研究的影片。如认为片中朱莉娅娜对儿子讲述的一段童年往事(也许只是她的幻想) 就表现了她后来的焦虑和恐惧是来自其青春期的精神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