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电影·电影意指作用

西方文学·电影·电影意指作用

意指作用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符号学中通常把具体性的(作为物理实体的) 指示者和所指者与记号关系中的能指和所指区别开来。指示者与所指者之间的关系称作指示作用。所指者与所指 (意义) 不一定同一。一般往往把后者称作能指的“意义”。意义与所指者的区分被认为是基本性的。因而意指作用强调能指与其一切可能的所指的关系的研究。

电影符号学者认为,注重研究符号的意指作用,确定能指 (电影表达手段) 与所指 (影片含义) 的关系,深入探讨意指作用的结构,是电影符号学的根本任务。意指作用必然是有系统的编码。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之后,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如主体、人类现实的自然层面通过符号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转化,想象者的心理功能,形成内心视象的“镜子阶段”、体现主体与形象关系的想象和体现主体与语言关系的象征),已经成为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研究电影意指作用的重要依据。强调意指作用就是强调影象的产生不是现实的自然显现,而是一个创作过程。所谓对影片的“读解”,就是细微分析影片中的各种意指作用。

电影聚合关系、组合关系paradigmatic,syntagmatic。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这两个成对的概念是由索绪尔提出的,后来成为结构主义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被称为语言结构的两根轴心)。组合关系也称句段关系,可以比作一种横向水平关系,指话语中的成分依一定构句规则所组成的相互邻接的整体,是语言要素在现场的组合,其中每一成分都受其语境的制约。聚合关系也称为联想关系,可以比作一种纵向的垂直关系,指由具有某一种类似性因而可于组合段内某一位置上互相替代的成分共同所组成的(潜在的) 集合体,所以聚合关系就是不在现场的要素联合成的潜在记忆系列。

电影符号学用这两个概念表示电影的选择过程 (聚合关系:从类似的元素中选择最佳方案,如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和水平角度拍摄) 和电影的剪辑 (组合关系、镜头的组接)。法国麦茨的电影符号学主要是按照时空逻辑在叙事的段落层次上分析影片的编码,因此,研究镜头的组合关系是其重点,如他的八大组合段。

电影分节articuiation。这个词在语言学中指由于发音器官的运动而发出语音。例如,根据发音的基本动作方法而不同可以区分协同发音或称为主发音动作以及次发音动作等。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了话语连续体具有双重分节原理,他认为人类语言由两个层次共同构成,第一层次是语素层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表意单位),第二层次是音素层 (音素是音位学中最小区分单位),语素是由少数音素组成的。马丁内认为人类语言可以看成是在意义单位 (语素) 和区分单位 (音素) 所分别构成的两个层次上的双层分节现象。

电影影象是否有分节,是电影符号学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麦茨在其早期著作中认为影象是现实的类似物,能指和所指几乎合一,允许将影象分解为语素和音素的那种能指和所指的距离在影片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影象没有双重分节,意大利艾柯则主张对影象进行三层分节 (图象、符号和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