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沁

西方文学·沁

又译辛格,J·M. 爱尔兰象征主义剧作家。生于都柏林郊外一个律师家庭。1892年毕业于牛津三一学院。他兴趣广泛,爱好音乐和博物学,也喜欢钻研语言、文学。1894年留学德国,专攻音乐,此后留学于意大利和法国,在巴黎结识了爱尔兰革命运动中过激的民族主义者,从而决定了他的发展道路。1897年他接受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劝告,脱离巴黎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人圈子,放弃了新闻记者的职业,回到祖国,加入了爱尔兰文学会。他积极参加为恢复和发扬爱尔兰的民族文化传统而兴起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从而被后人誉为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叶芝,格雷戈里夫人于1902年接管了都柏林的阿贝戏院为演剧中心。沁6部剧作中的5部都是在此上演的。沁回国后深入民间,从1898年起、先后5次到阿兰群岛调查农村生活,从而对远离现代文明,生活艰难,但保留着淳朴粗犷的古风的爱尔兰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907年,他出版了《阿兰群岛》一书,报告调查的结果。这本书对他的戏剧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剧本的故事情节都是从群岛农村所听到的民间传说中来的。他有意识地从自己熟悉的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提炼语言。他所追求的,正是通过平凡的语言,从平凡小事中觅取诗意。1903年写作的 《骑马下海的人》 (Riders to the Sea) 是沁的代表作,象征主义色彩最为浓厚。这是一本完美的作品,也是沁所写的最佳悲剧,在构思、结构方面深受希腊悲剧的影响。但剧作不是根据故事或人的有意向动作的线索来结构,没有人物之间的冲突。只是直接表现作者的意念和情绪。剧作描写的是阿兰群岛上一个叫耄里亚的老渔妇,她有6个儿子,但她的丈夫和5个儿子都在海上捕鱼时溺死。第6个儿子巴特利不肯留在她身边,照常出海。当她目送着骑着灰马远去的儿子时,她已预感到不幸的结局。黄昏时,巴特利的尸体被人从海中捞起,送回家来。万念俱灰的耄里亚此时已是麻木多于悲哀。作者在简单的剧情中着意渲染的是代表了自然界的大海的威力,以及人与自然搏斗的那种惊心动魄的紧张气氛。这里的大海仿佛是一个决不宽容的恶魔,它贪得无厌、无情地吞噬了耄里亚家里的三代男人。在驾驭一切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渺小无能,虔诚的祈祷丝毫改变不了可悲的命运。作者以老人与海的矛盾,反映了普遍性的人与“命运”,实际上是社会的尖锐冲突。沁的作品,除最后一部《悲伤的黛达尔》(1910) 是由古老的凯尔特爱情传说改编的多幕剧外,其他几部都是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登场角色是农民、流浪汉、手艺人等。他的剧本大量采用爱尔兰方言,穿插不少民间谚语,诙谐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普通爱尔兰人的喜怒哀乐的强烈感受。有的剧本基本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如 《西方世界的荡子》(1907) 和 《补锅匠的婚礼》(1908),戏剧冲突剧烈,对白幽默而性格化,人物形象较为鲜明。沁的戏剧把农民和农民的语言搬上舞台,给世纪初“优雅”而沉闷的英国舞台送进了一股新鲜空气,他不是现实主义剧作家,但他的剧作富有诗意,颇多情趣。